大家還記得2006年那兩位在“神箭神舟”杯中國航天50周年知識大賽個人賽中獲得二等獎的“老”航天迷——白石和孫思豹嗎?時隔近一年,2007年10月23日,他們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再次相聚,去實現他們共同的心愿——觀看“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發射,讓我們再一次聽聽他們的心聲吧。
追“月”記
2007年10月23日早晨,我終于來到了被譽為“月亮城”的西昌,去實現自己多年來一個最大的心愿——親眼目睹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的發射。
第二天下午2時,我們坐大巴車直奔發射基地,大家既興奮又緊張,我們的追月夢馬上要實現了。
經過一個半小時的顛簸,終于進入了發射基地,遠遠地就看見了發射“嫦娥一號”的3號發射塔架,這就是我們久已向往的“圣地”,大家興奮異常!
在發射前兩個小時,我們又獲準參觀了3號發射架,當時我們距3號發射架也就200米左右,這讓我們足足過了把癮。隨后,基地又安排我們到距發射陣地大約2.5千米的“八一”觀景臺觀看,這個點大概聚集了五、六百名觀看者。我選擇了附近一個小山頭,這里視野還是比較開闊的。時間在人們的焦急等待中一分一秒地過去了。
晚18時05分,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終于到來了,先是聽到周圍山頭上的人們大聲呼喊,緊接著就看見3號發射架方向紅光閃動,這說明火箭已經點火,接著又看見一大團白色煙霧升起來,幾秒鐘后,長征3號甲火箭沖破濃重的煙霧緩緩升起,它尾部噴出的火舌長達40多米,景象煞是壯觀。火箭托舉著“嫦娥”由慢到快,20多秒后沖入上方的云層消失不見了。火箭發射的聲音如排山倒海一般,聽起來像轟隆作響的悶雷,震耳欲聾。成功了!中國人終于邁出了向月球大進軍的堅實的第一步,我為自己能成為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人而感到無比幸福和自豪!
河北石家莊市青少年宮天文館 白石
夢圓
中國人特別喜歡月亮,有關月亮的典故、傳說、詩詞等不勝枚舉,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對那未知領域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當時間來到了公元2007年10月24日,中國派出一名使者前往太空,帶去華夏兒女對月球的問候,她的名字就叫“嫦娥一號”。
作為航天愛好者,我非常關注“嫦娥工程”的每一個節點、每一項進展,這次有幸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觀看“嫦娥一號”衛星發射,更是實現了我心中多年的夙愿。
當踏上西昌土地時,我驚訝于它的整潔、有序,時刻感受到它與航天之間的密切聯系。
汽車行進在青山綠水間,一車人如同虔誠的朝圣者一樣前往心中的圣地——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當突然露出的發射塔尖出現在拐彎處時,所有人都興奮了起來,夢想多年的神秘峽谷終于到了。發射場周圍群山環抱、蒼柏翠然。不遠處,2號和3號發射工位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
在發射場區,人們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個地方——高達80多米的通體淡藍色的3號發射工位,站在2號工位的空地上看過去,3號工位就在一、兩百米外,清晰可見。在它的懷抱里,長三甲火箭正蓄勢待發,技術人員正在周圍緊張的忙碌著,火箭頂部整流罩內就是令全球矚目的“嫦娥一號”衛星。
我們的觀看地點是在距發射場2.5千米的“八一”觀景臺,當從觀景臺擺設的電視里看到3號工位的回轉平臺依次打開,托舉著“嫦娥一號”的長三甲火箭漸漸顯露出來的時候,每個人的臉上無不洋溢著興奮激動和期盼的神情。
等待中,漸暗的山谷突然被火光映紅,隨即一股白煙從山頭冒出。在煙與火中,長三甲火箭徐徐上升,越升越高,越飛越快。轟鳴聲起初沉悶,旋即越來越大,還夾雜著撕裂空氣的噼啪聲,火箭拖著長長的火焰,以雷霆萬鈞之勢迅速上升,很快便鉆入了發射場上空的云層,尋不見蹤影,只留下依然巨大的轟鳴聲在縈繞。發射塔上空,淡黃色的煙霧仍在緩慢的升騰,逐漸消散,轟鳴聲也漸漸遠去,直至一切又歸于平靜。
參觀的人群沸騰了,人們興奮的表情寫滿了收獲,在相機里、在DV里、在腦海里,都成為“嫦娥”奔月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者,成為了美好而永恒的回憶。
安徽馬鞍山 孫思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