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屬于奧巴馬。
自從2月5日“超級星期二”,奧巴馬在與希拉里的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之爭中,已經(jīng)連續(xù)贏得十個州的初選會議(Caucus)和初選選舉(Primaryclection)勝利。至今,奧巴馬在24個州獲得了初選勝利,而希拉里只贏下了11個州。而在黨內(nèi)代表選票(delegation)中,奧巴馬也反超,以微弱優(yōu)勢領(lǐng)先于希拉里。連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都開始在演講中暗示,自己將和“沒有經(jīng)驗的候選人”展開總統(tǒng)選舉。
這是在2008年1月時還難以預料到的局面。
今年46歲的奧巴馬為外界所知,源于其充沛的新鮮感。奧氏的基礎(chǔ)觀念相當淺白:他認為美國人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國家能戰(zhàn)勝黨派之爭,而他作為一個從未參與到過去20年華盛頓糾結(jié)歷史的新鮮面孔,他能夠讓一切發(fā)生。事實上,這一定位對于對布什政府感到失望的美國人們頗為有效:“希望”、“改變”,這兩個詞所具備的力量已經(jīng)被遺忘太久。

對奧巴馬而言,能夠在2008年這場被美國媒體稱為“拜占庭式的政治選舉中”保持著相對純粹的形象,是其最近一個月選舉政策最大的執(zhí)行成功。
在他決定參加競選前,他就曾對身邊顧問表示,此舉的前提是他必須能夠用自己的方式,也即反傳統(tǒng)的競選方法論。這包括,不去惡意詆毀對手、不只重復簡單的競選口號,他甚至不愿將自己拘泥于特殊的種族甚至黨見之中。于是,在競選過程中,人們經(jīng)常看到奧巴馬放下講稿,不厭其煩的對其政策進行極為細節(jié)的解釋。奧巴馬盡可能將復雜政策簡單化的風格,也讓他玩笑說自己將組建一屆“iPod政府”。而且,奧巴馬似乎有能力把他講的一切都變成流動著魅力的詩篇——他早年的詩作曾經(jīng)發(fā)表于《紐約客》雜志——其主旋律之一,“是的,我們能”(Yes,we can)被黑眼豆豆樂隊的Will.I.Am改為歌曲,錄制MV吋得到了包括籃球名宿賈巴爾、演員斯嘉麗·約翰遜、歌手赫比·漢考克、約翰·萊真等近30人的參與。

當其個人不停展示著個人魅力,而不是像傳統(tǒng)的總統(tǒng)候選人一樣相互攻擊,選民們似乎看到了“希望”和“改變”。以至于巴菲特、索羅斯和高盛公司都已選擇支持奧巴馬。相形之下,過于成熟的希拉里缺乏魅力,兩人的競爭也就越來越像你究竟想買一臺結(jié)實耐用的了hinkpad還是風格獨具的Macbook。
但至今奧巴馬還沒有接受到真正的考驗:此前,民主黨內(nèi)幾名候選人的主要炮火對向了希拉里。而他并非無可置疑:在當選參議員之后,奧巴馬在醫(yī)療、能源、教育、移民等諸多問題上都沒有有效的作為。那么他的“改變”之說從何實現(xiàn)?而且,奧巴馬一直樂于宣稱自己要打破民主黨、共和黨兩黨的異見,但其并非毫無政治立場:他民主黨左翼的傾向并不會輕易改變。這是否意味著他的言論缺乏可信性?
接下來奧巴馬的競選策略微調(diào),將是3月份美國大選最值得觀望的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