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信貸風波和罕見雪災的沖擊,中國政府仍決心為過熱的經濟降溫。
應對雪災還是消弭通脹,這是一個問題。
2008年1月整個中國南方——長江和珠江流域50年未遇的大雪改寫了上億中國人對于春節的記憶,無數旅客滯留在機場和火車站,另一些人則飽受缺水斷電之苦。基礎設施遭到損壞,電塔倒塌,大片電網癱瘓。受災嚴重的還包括農作物和林木,根據初步統計,災害直接損失已達1516.5億人民幣,間接損失更難以估量。
可以預計,一場大規模的災后重建將成為2008年上半年中國經濟的重要命題,為恢復能源供應,受損的電網將重建和加強,雪災期間被迫停工的工廠會加緊生產。受此影響,A股市場電力、煤炭、鋼鐵等和災后重建密切相關的行業板塊普遍上漲。

這有可能改變中國經濟2008年的運行軌跡,早在雪災之初,就有分析認為為減緩災害對經濟的不利影響,中國政府可能會放松去年年底制定的“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保證經濟仍有足夠的上升動能,而之前2007年12月5日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為“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宏觀調控被作為2008年首要任務,為此十年來穩健的貨幣政策被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取代。
現在一些分析人士擔心,執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可能會對災后處于重建和恢復期的行業掣肘,使已經受災減速的經濟運行雪上加霜。外部環境同樣需要考慮,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對中國經濟特別是出口的影響難以預料。在此情況下,通貨膨脹不是確定宏觀政策的單一因素,而需要對各種可能性綜合權衡,央行貨幣委員會委員樊綱最近提出貨幣政策從來都是短期政策,采取何種方式應當“相機抉擇”,這被一些人解讀為央行可能進行政策調整的信號。
如果這樣的判斷成立,2008年將出現一種相對溫和的貨幣政策,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行業會從較前寬松的外部環境中受益。這從歷史經驗中也能夠得到部分驗證,無論是1991年和1998年的洪水,還是2003年爆發的非典過后,中國經濟都開始了新一輪擴張周期,除了經濟運行自身的規律外,政策制定者為消除災害的不利影響,采取一些刺激措施也是原因之一。
但過猶不及,對雪災對經濟危害估計過高同樣導致宏觀政策失誤,有觀點指出雪災屬于短期因素,而影響集中于個別行業?!斑@基本上是一個民生問題,政府必須關注,但是對經濟本身影響不大。”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對《環球企業家》表示,雪災對于農業、基礎設施的破壞性影響會在一到兩個季度內基本消失。
雪災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通貨膨脹的勢頭,南方過冬作物損失嚴重,加上運輸狀況惡化,食品價格大幅上漲,由于食品價格占CPI(消費物價指數)相當大的權重,CPI上行不可避免。剛剛公布的一月份CPI同比上漲7.1%,創11年以來新高。
而之前被宏觀調控所抑制的投資沖動也可能借雪災的機會重新抬頭,實際上2008年頭兩個月銀行信貸出現了劇烈的反彈,其中一部分貸款正是在去年雷厲風行的緊縮政策下,沒有拿到貸款額度而拖到2008年執行。
因此,進入2月下旬,政策制定者逐漸明確了不放松貨幣政策的基調,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公開表示,即使考慮美國次貸危機和年初國內的冰雪災害因素,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首要風險仍然是通貨膨脹,既定的貨幣政策從緊基調不會因國內外一些新情況的出現而改變。
可以預期近期加息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增大,而中期針對房地產、證券和其他熱點行業的控制不會有所放緩。
事實上,相對雪災的短期因素,中國經濟面臨外部的不確定因素對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可能更為顯著。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局副局長朱宏任表示,惡劣天氣造成的影響是短期的,而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給美國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可能要超過近期暴風雪對經濟的影響程度。一些統計認為,中國48%的商品出口到美國、日本、歐洲,而GDP(國內生產總值)的32%依賴凈出口,一旦美國經濟發生嚴重衰退,中國經濟增長將難免放緩,屆時恐怕才真正需要重估從緊的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