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跨國企業應該以無處不在的創新方式重新定義價值鏈。
創新,是一個公司保持活力與競爭力的根本,也是維系一個公司在市場上不斷贏得新的商機的關鍵。當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后,其賴以成名的創新實力也就很自然地以各種形式在這片市場上進行著延續與發展。今天,我想就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創新實踐,談一談自己的觀察與理解。
跨國企業在剛進入中國時,由于對未來市場諸多不確定因素的顧慮,往往會選擇風險相對較小的生產型投資,即盡可能把全球現有資源(包括產品、技術、原材料等)移植到中國,而不投入多余的資源。在這種運作模式中,跨國企業在中國本地實現的附加價值相對較低,其中更多體現在勞動力等因素中。如果把這種投資比喻為“初級階段”,那么從1990年代中后期開始,大量跨國企業把在中國的投資引向了更高的層次,那就是以研發為重點的新一輪投資熱潮。
隨著中國的市場不斷發展,消費者對各種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已經從“潛在”走向了實實在在的“爆發”。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本地市場,跨國企業需要及時了解中國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并以此為導向加快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同時,中國已有的大量具有較高素質和較低工資成本的專業人才,為跨國企業在中國開展研發工作提供了充足、合理的人才資源。在以上兩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開始在中國加大研發投入,有的甚至把區域性、全球性的研發中心落戶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把中國的研發完全納入了其全球一體的創新系統。
舉例來說,飛利浦在中國已設立了13個研發中心,擁有一千多名工程師,從事醫療保健、照明、優質生活等各種專業的研發工作,其中,位于上海的飛利浦亞洲研究院,是飛利浦公司三大全球性研發中心之一,作為集團最高級別研究機構,承擔著許多全球性長期基礎研發的項目任務。這些研發中心與中國本地企業或高校進行了各種技術轉讓或聯合研發合作,其中包括:與浙江大學進行微電子、生物醫療工程與物理學方面的研究;與上海交通大學進行傳感系統方面的共同開發;與清華大學進行尤存儲、無線通信方面的合作等。
跨國企業在中國的研發實踐,為中國引入了國際先進的技術和創新理念,通過合作雙贏、成果共享的模式,對中國的產業更新換代和技術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環顧全球知名的大企業,無不把創新視為公司持續發展、不斷進步的動力來源。仍以飛利浦為例,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它一直是全球創新科技的領導者,其發明創造的×光機、盒式錄音機、光存儲技術(CD、可錄式CD和藍光技術)等產品或技術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至今,飛利浦仍是世界上每年申請專利數量最多的跨國公司之一,2006年在研發上的投資總額達到17億歐元。
類似飛利浦這樣的跨國企業,之所以在研發創新上長年投入巨大的人力和資金,是因為他們相信,每一個公司其實都是在價值鏈中的某一個(或一些)環節上進行運營,不同的環節,蘊涵著不同的附加價值。借用宏基公司董事長施振榮先生的理論,全球大多數行業的產業鏈如同一條微笑的嘴線,兩頭高起,中間下垂。高起的兩頭,一端是以創新為核心的產品研發,另一端是以品牌為核心的營銷與推廣,它們具有相對更高的附加價值;中間較低的一段,指的是生產型的運營,如OEM的外包制造,其附加價值相對較低。對于公司來說,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使公司在價值鏈上不斷增加其所在環節的附加價值,從而占據競爭優勢,達到永續運營的目的。創新作為企業增加附加價值的重要來源,其根本即在于此。
從一個更廣義的角度來講,創新之于企業其實是無處不在的。
回到上文所講的“微笑”型價值鏈,創新毫無疑問地體現在產品研發的環節,先進的技術和創造性的設計,能夠帶給企業明顯的競爭差異;創新也可以體現在市場營銷的環節,新的品牌定位、宣傳方式和銷售渠道,在這一環節的創新能夠給企業帶來直接的回報收益;依此類推,創新可以存在于包括生產制造在內的整個價值鏈上的任何一個環節上。甚至于在同一個行業,通過運營模式的創新,也能給企業帶來新的競爭差異與優勢,例如戴爾電腦在若干年前開創的電腦直銷模式,以及近年來阿里巴巴等商業網站開創的全新的銷售模式,都是運營模式創新的典型成功案例。
(作者為皇家飛利浦電子集團大中華區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