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特立獨行的半島電視臺之后,又一面向國際的“卡塔爾制造”:金融之都。
如果幾年前中東的石油生產國是以對奢侈夸張的迷戀——諸如“世界第一高樓”、“世界最豪華的酒店”、“世界最大的商場”——給世人以深刻印象的話,那么在過去一年這個印象已被改寫為資本界的“超級買家”:各海灣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大肆吸納歐美金融機構以及其它實業公司的股份。據麥肯錫估計,海灣國家今后每年將投入1500億美元至6000億美元進行海外收購。

事實上,由于歐洲和亞洲之間存在一個金融服務區的真空,海灣國家還有一個更大的雄心:效仿新加坡模式,讓阿拉伯財富和世界其它地區的熱錢流向中東,打造在技術和監管標準上能與香港、新加坡和倫敦等相媲美的金融中心。早在20年前,沒有多少石油的巴林就已是離岸銀行業務和伊斯蘭金融業務的地區中心。2004年,成功地把迪拜打造成中東的商業中心、促使海灣地區國家把視線轉向能源以外的領域的馬克圖姆家族則把這個雄心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建立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為中東地區迅速增長的貿易和旅游業配套,吸引那些欲抓住石油繁榮帶來的業務機會的國際金融資本。
正因此,當2005年另一個海灣小國卡塔爾的財政部長尤素夫·本·卡邁勒(Youssef bin Kamal)宣布也要打造中東地區的頭號金融中心之時,人們疑慮的是中東地區到底容得下幾個金融中心?卡塔爾既沒有發達的金融業,除了能源產業外也沒有多少商業。一年后,中東地區的經濟火車頭沙特阿拉伯也宣布把利雅得打造成中東的金融之都,人們的疑慮更加重了。
現在,卡邁勒已迎來遲到者的勝利。卡塔爾金融中心眼下已吸引到逾70家國際級金融機構的入駐,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瑞士信貸和巴克萊。他們看中的是卡塔爾因富有天然氣帶來的幾乎無限的資金,以及五年內逾千億美元工程所帶來的誘惑力。今年1月底,中國工商銀行在多哈設立分行的申請獲得卡塔爾金融中心管理局的正式批準,這是中國銀行業首次獲準在海灣地區設立營業性機構。
“我們現在還處于經濟改革的初級階段,眼下完成的只是1/3,余下的要在接下來六七年完成。”卡邁勒告訴《環球企業家》,“那些先進駐的金融機構,將獲得優先發展的商機。”
“天然氣美元”
過去,卡塔爾在國際上為人所熟知的可能就是半島電視臺。現在,它則決意讓世人知曉它在交易方面的能量。
2007年,卡塔爾投資局(QIA)旗下的基金Delta Two出價210億美元竟購英國第三大連鎖超市J·Sainsbury。該交易最終雖流產(DeltaTwo仍持有J·Sainsbury25%的股份),作為海灣地區最年輕的主權財富基金,QIA卻因此在金融界留下“激進”的標簽。除此之外,QIA還投資了倫敦證交所、北歐證交所以及中國工商銀行。在去年夏天歐美的金融機構因次級債風波陷入困境后,QIA制定了收購150億美元的西方銀行股票的戰略計劃,并在今年1月份不動聲色地買人了瑞士信貸近3%的股份。
就在10多年前,卡塔爾還幾近破產,為開發本國的天然氣資源,卡塔爾不得不向西方的銀行家求援。現在,則是西方的銀行家排著隊向卡塔爾提供各種投資建議。
變局的關鍵是天然氣。1995年,卡塔爾現任埃米爾(相當于元首)哈馬德·本·哈利法,阿勒薩尼發動不流血宮廷政變推翻其父統治,開始推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卡塔爾的經濟現代化由此開啟。核心就是加大天然氣的投資開發力度。卡塔爾擁有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儲量,僅次于俄羅斯和伊朗,但直到2000年,它才掌握液化天然氣(LNG)的突破技術并將其推向全球市場。彼時恰逢西方國家對溫室氣體排放的控制讓相對清潔的天然氣能源受寵,而俄羅斯和伊朗不停與西方國家交惡,卡塔爾于是成了最大受益者。
2008年,卡塔爾將出口3300萬噸LNG。今年2月,中石油與卡塔爾達成LNG供應協議,這是中國從中東地區伊朗以外國家獲得的首例LNG長期供應協議。根據卡塔爾官方估計,到2011年,LNG出口將增至每年7700萬噸,卡塔爾將成為世界最大的LNG出口國。加之現在每天110萬桶石油的產量,卡塔爾已是一個重量級的能源生產國。
這讓卡塔爾近80萬的人口(本土公民不到20萬)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人。IMF預測,卡塔爾2007年人均國民收入超過7萬美元。而根據匯豐的預測,卡塔爾經濟在過去10年翻了六番。現在,卡塔爾的標普評級是AA-,與日本一樣。
這樣的烈火烹油景象對卡塔爾并不陌生。1979-1981年石油危機期間,油價大漲讓海灣產油國擁有大量石油美元,卻沒有多少可存續的東西留下。這一次,既要在海外大肆收購資產,也要在本國大興土木,讓經濟多元化,以擺脫對油氣工業的嚴重依賴,已成了大多海灣國家的共識。
但卡塔爾還要走得更遠。在外交政策上,它奉行極端的實用主義:既與阿拉伯的宿敵以色列交往,也與一些最激進的反以色列組織保持友好;美軍的中央司令部就設在卡塔爾,但在聯合國和阿拉伯聯盟的大會上,卡塔爾的立場經常站在美國的對立面。這種特立獨行的做法讓它經常與鄰國發生矛盾,尤其是中東大國沙特阿拉伯。
“中東的日內瓦”
在經濟多元化上,卡塔爾的目標是挑戰風頭最勁的迪拜。
在未來5到7年內,卡塔爾將在能源、醫療保健、教育和基礎設施等領域投入1400億美元。現在,卡塔爾已成為海灣最繁忙的建設工地之一。卡邁勒表示,卡塔爾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財政預算中來自油氣的收入貢獻由目前的80%降至零。
為彌補在商務方面的劣勢,卡塔爾正效仿迪拜為眾多經濟行業建造專門的商業園,提供各種政策優惠。它也用耀眼的全新房地產開發項目,吸引企業建立區域總部。
但它并不想被貼上像迪拜那樣的旅游中心標簽——卡塔爾的統治者認為迪拜過于西方化了,而是在保留本民族文化和傳統的基礎上追求發展,成為能源中心和工業樞紐,一個經濟增長能更多與知識經濟掛鉤的真正工業化國家。
這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2005年5月啟動的卡塔爾金融中心(QFC)。QFC不同于巴林的離岸金融中心概念,也非迪拜的金融自由區概念(注冊公司只能在自由區里運營),獲得QFC牌照的公司可以擁有完全的所有權以及免稅優惠,能以當地貨幣或外幣在卡塔爾境開展業務(零售銀行業務暫未開放),接受兩個相互獨立的商業機構和監管機構——QFC管理局及QFC監管局的共同管理。前者的CEO斯圖爾特,皮爾斯(StuartPearce)有著多年在匯豐銀行任高管的經驗;后者的主席菲利普·索普則是迪拜國際金融中心監管框架的制定者,曾任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的執行董事。
QFC的高管并不諱言競爭。私下里,QFC的管理人士認為各海灣金融中心將發展各自的細分市場,最終形成互補關系,而QFC的樣板并非是紐約那樣的超級金融中心,而是更高端的日內瓦。
在吸引金融機構入駐方面,迪拜占有先發優勢,號稱已發放近500張牌照。QFC管理人士則指出,這其中有70%是發給了商店、餐廳等非監管性企業,甚至包括ATM。鑒于卡塔爾是日益重要的LNG市場的人口,金融監管框架更為獨立,QFC有信心吸引到更多的國際一流金融企業的落戶。QFC頒發牌照的公司中,信用評級為A的比率要高于它的中東競爭對手。
“我們歡迎高質量的公司,它們可以直接參與卡塔爾的經濟發展。這是我們一個非常獨特的模式。”斯圖爾特,皮爾斯告訴《環球企業家》。
事實上,QFC在監管方面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它成了自己的“受害者”:眼下,卡塔爾當局正醞釀成立一個統管包括股票市場在內的所有金融業務的監管機構,這將是中東地區的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