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籃球愛好者通過將NBA知識導人中國,做出了一個超越騰訊和網易的體育網站。然后呢?
進入二月份,休斯頓火箭隊似乎忘記了怎么輸掉一場比賽。
在2007年最后兩個月里,這只屬于姚明的球隊還跌跌撞撞,但從1月20日到2月底的18場比賽里,似乎整支隊伍的智商驟然提高:他們突然學會了怎么運轉球,怎么減少失誤,怎么贏下比賽并享受一起打球的快樂……
還有人比火箭隊的小伙子們更樂于見到這一切嗎?28歲的福建人程杭算得上一個。在火箭隊令人驚訝的連勝中,他那創立于2004年的籃球網站HoopChina獲得了同樣的上升力量。據艾瑞網監控的數據,到2008年2月25日這一周,HoopChina的訪問量已可躋身中國前三大體育網站:在它前面,是因體育論壇而起家的新浪和正在積極借勢于奧運會的搜狐,后面則是QQ和網易。

不妨設想一下,在體育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一家能夠與搜狐、騰訊們纏斗的網站應該是什么樣子?現實可能讓你失望:它的核心仍是最為傳統的網絡論壇,甚至連用戶界面也毫無web 2.0的感覺。
但它是真正的web 2.0。僅從“來自于大眾、傳播于大眾、服務于大眾”這一定義角度講,中國恐怕沒有第二家網站像它一樣:每天,它的用戶會自發提供20、30條來自世界各地的籃球新聞、絕大多數NBA比賽的熱線討論和賽后評論、比賽視頻、數不清的來自美國各大權威體育網站的新聞翻譯,以及一些來自于神秘渠道的流言——中國男籃球星王治郅歸國的消息就最早被發布于HoopChina。大量球迷每天幾十次在上面反復刷新,尋找被自己遺漏的信息。
一個高端球迷的玩具?并非如此簡單。根本而言,HoopChina滿足了球迷的一個基本需求:即分享愉悅感。就像世界杯期間人們喜歡在酒吧觀看足球,每場比賽帶來的快樂與失落都是可以被立即溝通的。比起僅僅單向傳播體育新聞的眾多門戶,HoopChina或許是唯一滿足這一需求的網站。雖然困難顯而易見,全球從BBS成長為成功網站實體的體育公司也前所未有,但邏輯上,一個交流充分的體育網站比體育類報刊更有實際價值:當所有比賽觀感都必須沉淀到幾天后看報紙時回味,興奮度已經降低太多。目前,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的HoopChina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
在籃球論壇成功的基礎上,HoopChina也逐漸進入到足球、F1、網球這三個領域,這也讓它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體育類綜合網站。熱情用戶的力量,能幫助它超越花費無數費用獲得奧運獨家報道權的搜狐嗎?
信息落差
2001年清華大學畢業后,程杭考入美國西北大學攻讀機械制造。之所以前往這所伊利諾伊洲的名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990年代喬丹正是在這里率領公牛隊的6度封王。
程杭說自己當時的生活更像一個“職業賭徒”:每天保證看完東區的所有比賽;在下午5點之前研究好各個隊伍的賽況和賠率、下賭注;繼續看西區比賽直到凌晨1點半;然后,開始寫一天的賽事記錄、寫球評。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會花在NBA上。
這種著魔一般的狂熱,讓他感受到豐富信息的魅力:“身處被體育資訊包圍得密不透風的環境中,且不說ESPN,美國甚至會有幾個頻道同時在24小時內滾動報道體育賽事的每一個細節。”超出想象的豐厚信息,直接的影響就是他“上癮了”:他獲得了許多以前從未意識到的角度來享受籃球。
只是出于興趣,程杭想將中美兩地籃球信息上的落差變成一個網站,從而有了HoopChina。而他以iOrange的用戶名,每天貼出一篇“NBA新聞與流言”,將美國幾乎所有NBA相關信息整合起來,成為了HoopChina創建初期的招牌菜。
在此之前,中文網絡上已經不缺乏籃球論壇:無論是新浪、網易的籃球論壇,還是臺灣的圓球城市,都已經匯集了為數不少的資深球迷。但絕大多數籃球論壇的問題是:迅速小圈子化,而大量水準不一的新人,在論壇規則不清晰的情況下,往往產生“劣幣驅逐良幣”效應。
HoopChina幾乎是唯一避免此一覆轍的籃球論壇。程杭及大量網友設置了種種規則,將低質量的信息過濾掉——比如,在很長時間里,休斯頓火箭隊同時有兩個論壇,一個供正常的討論,另一個則供發泄情緒,“寫水帖”。或者,把侮辱他人的ID封鎖一段時間,這被其用戶玩笑性的稱為“關小黑屋”或“見李亞鵬”——保證其信息不落庸俗同時,是長時期堅持像美國的籃球記者一樣創造內容。僅“NBA新聞與流言”這一欄目,程杭即堅持了數年,直到將其內容更新機制化,由更多人完成。
堅持的好處是,原本星落于其他論壇的資深球迷,逐漸發現他們可去的選擇越來越少,到最后只有HoopChina一家。而他們的匯聚,又成為了大量不那么專業球迷的風向標。“后來總結出一套理論,我們當時的東西是寫得比較高端的,走的是高端球迷來吸引中層球迷,再聚攏更廣大球迷的道路,有別與門戶網站一開始的大眾方針”,程杭告訴《環球企業家》。這多少有些像MySpace的成長模式:依靠聚攏高端用戶,吸引更廣泛的用戶。
另一方面,程杭的團隊在調動初級用戶方面也算頗費心機:成立新聞組和樓王團,前者翻譯各種新聞、評論,后者自己撰寫技術分析文章,比如,在最近的一場NBA火箭和老鷹的對抗賽中,樓王團以圖表形式分解了火箭隊的麥克格雷迪多次助攻的路線,配合文字分析以及動態視頻截取,把一個主題剖析得頗為詳盡。
接下來,2005年,HoopChina舉辦了“超級虎聲”——一個系列網上球評辯論賽。這項名字脫胎于“超級女生”的活動,來自于網友的“板磚”。當初程杭發現賽事結束后有一些水平很高的網友會直接在帖子下面“拍磚”,那些拍的“磚”相當有看點,站方干脆就提供了一個“超級虎聲”的平臺,將網友間的辯論,變成一個活動。
當然,擺在HoopChina面前的問題也頗為實際:怎么賺大錢?如果它只是一個傳統體育媒體的替代品,則價值穩定,卻未必能獲得數十倍的高昂回報。
2006年下半年,經歷了Web 2.0的峰谷跌宕之后,程杭和網站的兩位VP——主管網站技術架構的王十真和業務負責人楊冰——都曾出現了疑惑,究竟是穩定現有架構還是以更大的概念來發展HoopChina,是維持論壇式樸素氛圍還是以更加商業化的方式來運作,成為經常爭論的話題。
至少到目前為止,程杭仍是方向之爭的勝利者:他認為樸素的氛圍與商業化并無根本差異——甚至NBA官方已經注意到它:2008年初中國雪災后,當HoopChina為賑災募款,NBA方面贈送了包括球星史蒂夫,納什(Steve Nash)簽名球鞋在內的拍品。
品牌已經有了,接下來需要的,是一場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