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依賴資源供應和基礎設施效率的中國經濟增長所經歷的最新考驗。
1月10日,離一年一度的春運熱潮開始還有一周,紛紛揚揚的大雪開始覆蓋中國南方的土地。第二天,中央氣象臺發布了暴雪橙色警報,警告說預計未來三天中國將出現大范圍雨雪和大風降溫天氣,安徽、江蘇、湖北等局部地區將出現暴雪,但沒有多少人真正予以注意。
10天后,一場前聽未有的巨大災難終于開始顯出端倪。21日凌晨3時20分,湖南株洲云田突然爆出四聲巨響,4臺進口的500千伏電流互感器發生冰閃爆炸,隨后,湘潭鶴嶺、長沙沙坪、長沙艾家沖等湖南8個500千伏變電站和7個220F千伏變電站全線告急,有58個市縣報告說他們得不到電力。彬州,自此開始陷入長達13天的黑暗中。
貴州告急! 5條500千伏線路、10條220千伏線路、27條110千伏線路等共489條因災害破壞被迫停運,11座電線塔被扭成麻花般倒塌,20多個變電站停電。從1月24日起,貴州全省進入大面積二級停電事件應急狀態;5天后,該省應急指揮部就宣布,全省進入一級停電事件應急狀態。
江西告急!1月13日到30日,江西電網110千伏及以上線路斷線260余條次,出現大幅供應缺口。人們開始搶購備災用品,蠟燭迅速賣到5元一支,但即使這樣,也很快就脫銷了。
京珠高速告急! 2萬輛汽車在凝凍為冰面的路上緩慢爬行,到26日終于完全停滯。由于湖南株州的停電,導致京廣鐵路的電氣化機車無法運行,22趟列車停運,136趟列車晚點。
廣外告急!京廣線停運和京珠高速的堵塞造成越來越多的春運返鄉乘客滯留。1月26日,廣州車站廣場上聚集了18萬旅客,湖南方向的旅客列車全部停開,最高時有60萬人——相當于美國華盛頓的全部人口聚集在只有0.4平方公里大的廣州車站和站前廣場上。
自1954年以來,這是中國遭遇的最大一次暴雪冰凍災害,波及南方20個省市,有7786萬人的生活被打亂,截止2月24日,中國經濟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516.5億元。從某種角度看,這場雪災是過去數十年來中國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所累積的諸多問題的交叉影響和集中暴露。高度依賴于基礎設施的發展,對能源的無限饑渴,行業之間的利潤博弈,急待提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環保監管,以及候鳥般每年來去的春運潮……一個新興國家這些初入現代化的典型場景都在這場大雪中疊加了。
受益于從1990年代掀起的基礎設施投資熱潮,中國構建了龐大的電力供應系統(去年新建發電能力相當于英國總和),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僅次子美國),將大部分鐵路實現電氣化改造(總投資達2000多億元的京滬高鐵成為最引人矚目的國家工程),很多經濟學家都相信,正是中國對基礎設施的慷慨投資使得在FDI和GDP方面的數字表現大大優于印度,但即使如此,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已經積累了50多年的硬件基礎仍然顯得如此不堪一擊。這凸顯出中國已經接近這一模式的增長極限——高度依賴資源供應和運輸能力來推動經濟飛速增長的中國其實已經沒有多少緩沖余地了。
“中國這次運氣實在太不好了,無論哪個國家遇到這樣的災害都回天乏力,但中國政府需要在經濟結構和基礎設施投資方面作更多考慮。”穆迪經濟網高級經濟師丹尼爾·梅爾瑟(Danid Melser)告訴《環球企業家》,這次災害可以讓當局在基礎設施的突發災害應急方面獲得經驗和教訓。
而這次雪災擊中的正是中國經濟現代化最脆弱的一環——電力供應,并使得長期以來被高速發展的經濟所掩蓋的累積性矛盾暴露無遺。
暗黑之城
2月15日,江西撫州市供電公司員工王新民終于有機會回一次家。1月25日以來,他已經連續20多天沒有回家,24小時不間斷搶修電網已經讓這個年輕職工吃不消。
“一開始沒意識到冰災會這么嚴重,結果最后亂成一鍋粥。”王新民告訴《環球企業家》,撫州電網一直比較平穩,罕見冰雪開始襲擊南方后,撫州電網沒有立刻受到影響,當時撫州供電公司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年底工作。
1月25日上午,撫州供電局召開了2007年職工代表大會預備會,眾多職工仍然沉浸在迎接春節的喜悅之中。根據往年的經驗,快過年的時候,供電公司里活不多,大多數員工都開始盼望放假,并提前準備年貨了。
這天上午,來到辦公室的王新民發現,窗外北風肆虐、雪花飛舞,而且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對于一個供電同職工而言,這實在不是一件好事,但是這又能說明什么呢?畢竟什么都沒有發生。
但隨后,王新民和撫州供電局所有員工很陜陷入對這場罕貝雪災的戰爭中。當天下午,撫州市供電局接到了第一例災情報告,110千伏的崇公線供電線路出現倒桿、斷線,當地721礦110千伏61號站全站停電,致使該礦三口礦井面臨被水淹的危險。撫州供電公司總經理胡國勝迅速布置搶修,帶領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奔赴現場,并將公司唯——部發電車派往721礦應急。
1月26日,撫州供電公司仍按原計劃召開了為期三天的2C07年職工代表大會。但到1月27日,外界接人撫州電網的三條220千伏線路之一臨主線因覆冰嚴重而發生事故眺閘。在過去,倒桿和斷線已經算是重大的安全事故,而現在這種緊急狀態是從來沒有過的,胡國勝立刻宣布提前結束職工代表大會,啟動緊急預案,24小時內成立抗災保電領導小組,撫州電網全體職工投入戰斗。
然而,形勢的惡化完全出乎他們的預料,撫州電網開始遭受前所未有的毀滅性打擊。1月28日,另一條接入撫州的供電線路——路線遭到破壞;次日上午11時,撫州電網最后一條接人電源——220千伏臨石線也發生故障跳閘,致使撫州電網全部崩潰,與華東電網完全分離。供電區全境停電停水,整個社會運轉陷于停頓,撫州進入最危急的時刻。
28日開始,撫州供電公司所有高層領導開始出去日夜巡線。因為線路出現故障后,只有查到斷線點才能實施搶修,查線員必須跨越幾十、幾百公里,一根桿子一根桿子地去找。一條主電力線,通過一個個鐵塔的連接,在崇山峻嶺之間跨越,蔓延上百公里,山高路滑,每找出一個故障點都要花費大量的努力。
緊急狀況不斷升級,所有員工都已經無法休息和回家過年。撫州供電公司緊急購買了簡易鐵架床,在每個辦公室里安裝起來,所有員工都在此住宿,每晚也只能在鐵架床上勉強睡上幾個小時。每天都只能吃盒飯和方便面。
撫州全境停電后,供電公司也點起了蠟燭,王新民連續兩個晚上在蠟燭和應急燈的照亮下撰寫緊急報告向上級單位求援。但這幾乎是一個令人絕望的噩夢,由于人手不夠,所有文職和行政人員都被派出去巡線和拉線,由領導帶隊,穿著長筒膠鞋,不分晝夜地在深山老林中奔走?!皳嶂菔墙魇転淖顕乐氐牡貐^,全境停電這對我們壓力非常大,已經成為一項政治任務,政府下了軍令狀,動用軍隊不惜一切代價保證供電,市政府領導親自在我們這里坐鎮指揮?!蓖跣旅窀嬖V《環球企業家》。
而在另一個重災區貴陽,1月12日開始突然降溫,從前一日的12度一夜間降到了零下2度。不少于電網開始出現斷線,因為還是比較小的支線,各地電網公司無需上報給省公司,自己就可以解決。但到了18日,連接貴州北部電站和貴陽電網的500千伏主電力線受覆冰所壓而中斷。當本刊記者在2月4日到達貴陽采訪時,貴州全省電網的33根500千伏主電力線只剩下一根是連通的,5個子電網之間的連接則完全中斷,只能各自獨立運行。在受災最重的都勻和銅仁地區,甚至出現了連續十天全城無電的情況。隨后,飲水、食品和取暖都出現問題,一些市民發現,因為移動通信基站不能工作,連手機信號也消失了。
脆弱的平衡
在這次罕見的雪災中,無論是基礎設施設計,還是應急方案都無法考慮到如此嚴重程度。國內現行的導線設計標準是,導線覆冰厚度10mm,而此次災害中,導線覆冰厚度已經到了60mmm?!霸趺搭A防?解決架空線路覆冰問題是個國際難題。”國家電網公司華北電力設計院設計師程碩表示。這種類型的雪災放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辦法,不可能為了防止這種極端天氣災害而對整個電網做改造。
“電網建設需要根據各個地方的負荷要求選擇線路,考慮安全性也是在正常故障情況下如何保證供電質量,這種特殊情況不太容易考慮到?!背檀T說。
不可否認,客觀自然災害是這次中國南方基礎設施尤其是電力遭受重創的最主要原因,但深層次原因是,雪災背后隱藏著電力行業的嚴重失衡,而這種失衡在冰雪災害到來時顯著放大了其威力。
“首先是發電投資和電網投資的失衡。”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環球企業家》。最近幾年中國每年在發電方面投資約4000億元,而電網投資只有2000多億,這導致電網建設相對發電設施建設滯后,很多地區只有一條線與外界連接,一目受到破壞將導致大面積電力癱瘓。
1月22日,在雪災全面爆發后,國家發改委宣布將斥巨資建設電網,計劃向電網建設投資2000多億元開工和投產110千伏以上的高壓線路10萬公里,今后每年不少于2000億元投入?!皬奈覈F實來看,電網發展滯后已成為影響電力資源優化西側重要因素,我國電網跨大區、跨流域的調劑能力比較差。”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歐新黔說。
雪災背后所暴露的另一個矛盾則是電力行業內部利潤分配的失衡,最近兩年,由于油價高漲、煤炭供應商限產電煤、國家整治小煤礦等多種原因,已經充分市場化的電煤價格快速上漲,這導致發電企業成本大幅增加,其煤炭購買成本已占到60%-70%。
但是,為了避免電價上漲讓通脹壓力進一步高企,國家仍然對上網電價實施嚴格控制,導致電煤上漲帶來的發電成本增加無法向電網和市場轉嫁,發電企業利潤日漸微薄甚至虧損,而電網企業則保持著比較高的收益。煤炭企業、發電企業、電網企業逐漸成為關系復雜相互博弈的三角。
為此,2004年底中國政府出臺了“煤電聯動”政策。當時規定,以不少于6個月為一個煤電價格聯動周期,若周期內平均煤價較前一個周期變化幅度達到或超過5%,便將相應調整電價。第一次煤電聯動在2005年5月,當時電價上調了0.0252元;2006年5月實施了第二次煤電聯動,全國銷售電價再次微漲。
但2007年以來,電煤合同價格漲幅早已超過10%,第三次煤電聯動卻因日益嚴峻的通貨膨脹未能繼續推進,這直接導致發電廠生存艱難,發電積極性不高,發電企業更沒有力量將電煤儲量維持在合理水平。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說,天氣原因造成的短缺再次給中國對煤炭的過度依賴敲響了警鐘,煤炭供應和發電廠的需求現在仍是“脆弱的平衡”,繼續增加煤炭產量面臨可用資源有限、環境破壞和交通瓶頸等諸多挑戰。
為了對抗通脹,中國已實施了廣泛的價格控制措施,但在電力領域,這只是加深了煤炭企業、發電企業和電網公司之間的矛盾,這使得煤炭和電力兩大產業在一場“老鷹抓小雞”的游戲中相互叫板。在多數時候,電廠寧可縮小發電能力,并減少電煤的儲存,以減少虧損。但當雪災發生后,由于電煤運輸困難。電煤儲量逼近警戒線的電廠減少了發電負荷,從而更加劇了危機。尤其是在許多省市的主網遭到破壞后,電力供應只能依靠地區的自備電廠,這些小電廠國家是禁止的,電煤儲量本來就少。
政府已經下令這兩大產業停止這種博弈游戲,以度過雪災難關。但長期來看,新一輪能源價格體系的改革勢在必行。高盛亞洲首席經濟學家梁紅表示:“一旦天氣轉好,政府仍將面臨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在要求以商業利益為重的能源生產商蒙受財務損失的情況下,他們怎樣確保充足的能源產量?”
不應過度恐懼放開電價后所引發的負面效應。“未來幾年,電煤價格仍會繼續上漲,要有效利用能源必須通過價格杠桿,如果通貨膨脹稍微好點的話,相信政府會慎重考慮重啟煤電聯動?!绷植畯姳硎?。通貨膨脹形勢下,提高電價固然會提高百姓用電成本,但不提高能源價格,能源就無法有效利用,人為壓制電力價格,這種成本遲早會通過其它方式顯現出來。
林認為,煤電聯動的固有矛盾在遭遇此次如此罕見的自然災害后暴露無遺,從而引發了一連串問題,“未來氣候異常將越來越可能發生,這樣的災難可能不再是50年一遇,而是三五年南昌,必須有聽準備?!彼f。這就意味著,單純修建更多的電站并不能解決中國的能源緊張和行業對時局面,而要大幅提高發電廠與用電行業、辦公室和家庭的能效,這還能改善中國現在普遍存在的能源浪費和環保問題。
不過,丹尼爾·梅爾瑟(Damiel Melser)表示,雪災對中國經濟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是在短期內顯現,就長期來看問題不大,而且雪災給中國經濟造成損失的同時,也意味著某些機會的來臨。中國南方災后重建將花費數百億元,電力設備、建材、水泥等行業將明顯受益,輸變電設備生產企業也因此而獲得新市場,這將大大提振新疆特變電工和保定天威保變等電力設備生產企業的景氣程度。
現代化憂思
1954年,中國曾經歷過與2008年冰雪災害相似的一幕,南方冰凍天氣持續十多天,氣溫一直保持在零下2度左右。在當時大部分人的記憶中,南方道路、湖面都變成了冰場,但冰凍擾亂工作與生活的印象卻并不深刻。
“那個時候,中國眾多省市還沒有完全普及電力,根本沒有電網概念。”王新民說,鐵路與公路里程也相當短,行駛的是蒸汽機車,為數不多的工廠、屈指可數的機場、沒有流動的人口、通訊與網絡也不發達。
現在情況則完全不同,公路、鐵路、航空、電力這些現代社會持續運轉所必須依賴的基礎設施在中國獲得了極大發展,人流、貨流、信息流和動力都有賴于此。但這些讓中國經濟變得強大的基礎設施并沒有發揮作用,反而成為最先被雪災擊中的環節。柴油機車、柴油發電機、蠟燭、煤油、牲畜這些幾乎將要進入博物館的原始方式被重新搬出來,成為維持重災區人民生活的主要方式。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雪災中所出現的種種混亂情況表明,各級政府與機構在應對突發災難方面仍然沒有具備快速的反應機制和充分的應急準備。
以長沙為例,1月25日黃花機場被迫關閉,有一部分原因是機場缺乏必要和充足的維護設施與工具。黃花國際機場保障部經理何友純告訴《環球企業家》,黃花機場一直有應對雨雪的預案,但這場50年不遇的雪災還是讓他們措手不及。
全國152個機場中,有49個機場沒有清雪設備,黃花機場只有一臺吹雪車和一臺除冰車,根本不夠用?!斑^去18年我們的除冰車只除過3噸雪,現在一兩天就干了之前十幾年的活?!焙握f。后來,黃花機場不得不添置了眾多設備,包括2臺鏟車、2臺挖雪車和6臺翻斗車。
何還清晰記得1月25日的驚險一幕。當晚上6點多鐘北京飛長沙的最后一個航班降落后,機場跑道徹底結上了冰,“如果再晚5-10分鐘降落,飛機很可能沖出跑道,后果不堪設想”。黃花機場立即決定,不能再有飛機降落了,隨即關閉了機場。
經歷這次災害后,何友純希望政府部門能在中南地區成立一個南方救援中心,哪個機場有困難就派清雪設備去機場,因為這是50年一遇,黃花機場不可能投入那么多錢去購買設備。
從整個抗災來看,地方政府在開始階段的應急和預警也不充分。1月底,在國家領導人南下指導抗災救災工作前后,地方政府的抗災才全面展開,而此時冰凍災害已經十分深重。“此次雪災中有些損失就源于應急管理經驗的不足,政府部門必須未雨綢繆?!绷植畯娬f。
實際上,最終戰勝這場罕見冰雪的過程中,中國仍然主要依靠了行政命令,在中央權威下,煤炭企業、發電企業和電網暫時擱置了一切矛盾,鐵路、公路、海運不惜一切代價搶運電煤,但固有的矛盾并沒有得到化解。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中國的現代化還太年輕?!氨举|就在于,現代化越是進步,我們就越是依賴現代化的工具;而越是依賴于現代工具,就越是容易忽視現代化的軟肋,”瑞士蘇黎世州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劉志勤撰文寫道。這使得面臨極端天氣災害時,我們本能地仍寄希望和依賴于現代化能拯救一切。但即使在高度現代化的美國,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也造成了高達2000億美元的損失,并使新奧爾良州的經濟一度癱瘓。
以資源供應和基礎設施投資為支撐的經濟增長模式成就了中國長達20多年的高速發展,但高歌猛進的發展卻使得累積的內在矛盾多多少少被忽視和掩蓋了。中國新的城市化浪潮引發了每年1.32億農民工的流動,讓鐵路和公路運輸不堪重負;高度依賴能源供應的“世界工廠”讓環境問題進一步惡化;計劃經濟思維與市場化改革之間的不協調,造成的行業間矛盾遲遲未得到解決——我們很容易地就進入歡呼再次戰勝自然災害的喜悅中,但卻較少反思現代化過程中的這脆弱一面。
事實上,由于溫室效應引起的全球氣候異常在未來將越來越頻繁,所謂“50年一遇”的災害的說法,恐怕將更快地被打破。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風險已經成為眾多政府與學者的研究課題,撰寫英國政府氣候變化報告的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認為,未來兩個世紀,氣候變化的代價可能相當于人均消費減少5%。如果不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代價可能高達世界生產總值的20%。
(本刊記者黃繼新、助理記者魯偉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