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代表了方興未艾的中國醫藥外包研發向高端挺進的新勢力。
“美國和中國的風險投資商們沒有人相信CRO在中國能成為一個行業,但我們做到了。”一年多前,CRO(中國醫藥研發外包)行業領軍企業藥明康德CID李革對《環球企業家》說。
現在,李革再次證明了中國CRO企業的能力:他收購了一家美國公司。2008年1月31日,中國醫藥研發外包(CRO)行業的領軍企業藥明康德完成了對美國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服務供應商AppTec實驗室服務公司的收購。按照協議,藥明康德向AppTec公司股東支付約1.51億美元,同時承擔AppTec公司約1170萬美元債務。
根據bloomberg報告,這起收購是繼聯想收購IBM PC之后最大的中國企業在美并購案。

出售前景 買入公司
擁有北京大學化學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有機化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的李革,2001年在上海成立藥明康德。這家靠做簡單化合物起家的公司在很短時間內就成為醫藥外包行業的領先者。國際排名前十位的制藥公司有九個都成為了藥明康德的客戶,到2005年,盈利收入已經是初創時候的100倍,并且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但是李革清楚,過去五六年中藥明康德一直專注于小分子醫藥領域,他僅僅取得了通向國際舞臺的票根,他還需要另外一半門票:擁有大分子醫藥領域服務能力,完善藥明康德的服務產業鏈。
去年藥明康德在紐交所上市之后,由于手握1.85億美元的資本,加上擁有上千名化學藥劑師,包括輝瑞在內的80個客戶,已經有不少國外企業自己找上門來。藥明康德的管理團隊手中考察的案子不少,最終鎖定了總部位于美國明尼蘇達圣保羅的AppTec公司。
AppTec成立于2001年一家醫藥研發外包私人公司,創始人兼CED是擁有微生物學博士學位、曾經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做博士后工作的邦妮,巴斯汀(Bonnie Baskin)。即使發展到2007年,這家私人生物診斷試驗公司的規模也并不大,員工只有425人,但是它在醫藥健康研發外包服務提供商中獨樹一幟。其他企業或者做醫療器械、生物制藥產業,或者在提供服務領域,只選擇測試、研發和生產其中之一,但AppTec同時是測試和制造服務的提供商,還沒有哪個公司提供如此寬闊的服務范圍。
這正是李革看中的地方,“它有很廣的能力,在生物大分子藥的測試監測、研發生產、包括病理毒理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能力。”關鍵是藥明康德在收購后,就具備了大小分子研發的能力,“過去我們在小分子方面主要是研發,沒有進入商業銷售,App有商業生產銷售的能力。”
收購過程幾乎可以用“一帆風順”來形容。“兩個公司一接觸就覺得很適應,因為我們都是以客戶為核心,力爭以最好的品質提供給客戶最好的服務,這讓我們一拍即合。”李革說。
在談判過程中,雖然沒有聊得開心就去暢飲一杯的中國方式,但是從一開始李革就感覺到了對方的精神和激情,而AppTec優秀的管理也從中可見。
當然,AppTec也有很多選擇。李革認為,雙方最終能夠在取得談判成功,是因為合作后會具備前所未有的能力和規模。有能力幫助客戶增加新藥開發的成功率,縮短新藥進入市場的時間,改變現有新藥研發模式的。“我們把我們對行業未來的看法展示給App,來說服他們最好和我們一起干。兩個公司合起來能夠改變一個世界,對于App也很有吸引力。實際上,是我們把我們的前景賣給App,他們把公司賣給我們。”
整合之路
縮短新藥的開發周期就是李革的夢想,也是藥明康德發展的方向。
通常新藥開發周期很長,大約需要12到15年,花費也在12億到20億美元。在李革看來,多年來這個行業現有的技術,例如蛋白阻絕,并沒有真正提高新藥開發的能力和速度,相反新藥市場在下降。整個行業的成功率僅有百分之一。
李革將新藥開發遲緩的原因歸于資源不足,科學家并不缺乏很多好想法,但是缺乏資源。即使是大型醫藥制藥公司,針對一十好想法可能也只能提供一兩個研究資源,科學家不能夠依靠這些資源完成他想做的事情。藥明康德收購AppTec之后,可以在相當寬闊的領域內為新藥研發提供資源和服務,加快新藥上市的速度。“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美國,如果新藥是一年進入市場,這個行業能省多少錢呢?是五千億美金。這就是藥明康德的使命,真正使利用資源,提高服務,節省新藥開發的時間。”
李革希望利用中國的人才資源和相應的實驗資源,來實現這個夢想。目前,藥明康德有1600位化學家,這是全球其他公司無可比及的優勢。但同時,他也強調,藥明康德并非廉價外包公司,“我們是相對低成本(lower cost),而不是最低成本(loeest cost),”李革對《環球企業家》說。
“當行業發展趨于成熟穩定,為了快速增長,擴大客戶群,提升服務內容這是一個毛段,越來越多的并購可能出現也是非常自然的。”李革的同行、睿智化學的CEO惠欣也認為,并購符合藥明康德的全球發展戰咯。
不過,雖然收購后的規模優勢和縮短新藥開發周期的夢想當然誘人,但是對于企業并購而言,真正的困難在于能否實現有效的整合。如果不能,那么所有的優勢和夢想都只是空中樓閣。
也是出于這種考慮,瑞銀(UBS)和摩根大通(JPMorgan)對這次并購案都給予了中立意見。除了認同這次并購將擴展藥明康德市場領域的拓展和提升生物制藥研發能力,以及在長遠價值上的發展,成本的提升和兩家企業的整合是否則順利是投資分析者關心的問題。“我們認為關鍵的潛在危險是公司的整合,藥明康德之前只在中國運作,而現在管理者馬上要面對的是不同的商業運作模式和文化。”瑞銀分析報告顯示說。
對于整合,李革保持樂觀的態度。“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風險,但當遠景和企業文化能夠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個風險就是可控的,而且風險也意味著回報,并購后能夠擁有這么獨特能力和業務領域如此寬泛的公司堪稱少數。”藥明康德在成立的第一天就不是一個本地公司,有很多海歸,也有外籍職員,包括日本人、印度人,從一誕生,藥明康德就是全球化的。同時,在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加速新藥研發能力方面,藥明康德和AppTe有高度的共識。
甚至在對待員工的問題上,雙方也有相同的態度。剛開始談判,AppTec就詢問:“并購后我們的員工會怎么安排?”李革認為,作為一個私人企業,企業所有者完全可以拿了錢就徹底走人,甩手不管。AppTec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們真正關注員工,這同藥明康德的理念一致。于是李革作出了不裁人的承諾。“不裁人不是一個簡單承諾,而是一個信條,我們在發展的時候就是在找人才,為什么要裁人呢。邏輯上我們這個并購是不需要裁人的。”
相互契合的文化和理念,使李革對收購后的整合充滿信心。他更喜歡使用“組合”,而不是“整合”這個詞。不是誰領導誰,而是雙方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后的最佳結果。與李革同時參與炎判的運營副總裁胡正國在宣布并購成功的當天升任CEO,這樣的安排,顯然是為了發揮胡正國多年在美國公司的管理經驗。
聯想收購IBM PC后,花了三年時間,楊元慶才可以從容淡定地談論整合過程。為全球化而生的藥明康德,能花費更少的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