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只要有河的地方,你總能望見河岸邊的那一片翠綠,那就是蘆葦。春天過了一段時間了,那些蘆葦早已舒展了一個冬天的愁容,在春雨的滋潤下拔節,嫩綠的葉子在春風的吹拂下掀起歡快的舞裙,綠影婆娑,煞是可愛。偶爾,有幾只南來北往的燕子,渴了,在河邊小飲,累了,就停在葦葉上小憩。有時,你會看見三三兩兩的婦女,裹著頭巾,圍著布裙在蘆葦叢中穿梭、閃動,采摘蘆葦葉。這倒令我惦起端午節,憶起香噴噴的粽子了。
童年時代對端午節的那份企盼是從蘆葦在水里冒出尖尖的小芽兒開始的。那時候的我時常拉著外公的手去河岸邊數鴨子,外公就會用他那靈巧而又粗糙的雙手給我做蘆笛,把蘆笛放在口邊輕輕地吹,“嗚——嗚——”的聲音,清脆又悅耳,引得天上的飛鳥應和著。有時外公還會摘一大截蘆葦桿,將兩邊的葦葉撕去,保留最頂部的葦葉,編成一個小風車。
剛采下的葦葉碧綠碧綠的,有著自然的清香。裹粽子之前,要把葦葉放在鍋里,用溫水清洗一遍,預先把糯米在盆子里泡好。看大人裹粽子,是一件樂事,把幾片葦葉并列地排在一起,然后卷成一個圓錐形的筒狀,用右手抓一小把晶瑩剔透、如玉如珠的糯米裝進筒狀的葦葉里面,用雙手那么一纏,再用棕櫚樹的葉子撕成細細的一根一根細線將粽子一系,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在鄉下,裹粽子的都是婦女,她們圍坐在一起,一邊裹粽子,一邊談笑,講述著這個村子里里外外的人和事。不一會兒,裹好的粽子堆得小山丘似的。生火,加柴,放進鍋里一煮,到處都飄滿粽子濃郁的清香了。粽子的種類有很多,在糯米中摻雜紅棗、玉米、花生、板栗、赤豆、豬肉、豆沙等等,風味就大不一般了。
印象中的端午節,是與割麥子聯系在一起的。農歷五月初五,暖風吹得人有些燥熱,布谷鳥在空中叫著“割麥插禾”,麻雀在屋檐上跳來蹦去,竹影搖曳落下的參差的斑駁的花點映照在地上,貪吃的孩子們爬在高高的草垛上用竹棒敲打著樹上的桑葚,家家戶戶在門楣上插上艾蒿。這一天,外婆一定會在堂屋正中的上空懸上菖蒲,再挑六只紅棗粽放在柜上供祖先,供天地,供的時候在左右兩個燭臺上分別燃上紅蠟燭,再點一炷香放在香爐里,然后很虔誠地拜一拜,她也讓我拜一拜。外婆對我說,用摻紅棗的粽子供菩薩是為我供的,供后的棗粽一定要吃下去。外婆還告訴我,棗粽諧音“早中”。所以吃棗粽最多的孩子就能早日考取好的學校,過去讀書之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直到現在工作了,我一直吃的都是外婆裹的棗粽,外婆的棗粽里面飽含了多少對孫女的殷殷期盼啊。
與端午節有關的,還有香袋。記憶中母親給我佩戴過香袋。掛在胸口很漂亮。她縫制的香袋著實精致,有圓形的,有長方形的,有雞心形的,還有五角星形的,外包以絲布,圖案秀麗而夸張,線條流暢而別致,以五色線扣成索,或者用紅線在香袋的下邊編一個中國結,真是形神兼備,里面裝有朱砂、雄黃、香藥,散發著濃郁的香氣。據說,身上配有香袋可以驅瘟避邪。
“糯米甜,粽子香,端午時節醉心腸,濃香飄四方。做香包,纏彩線,歲歲年年祈安康,人間賽天堂。”兒時的歌謠回蕩在耳邊,五月陽光的每一縷線條都充滿著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