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慘敗,表明臺灣人民對其統治下經濟狀況的不滿。那么,在民進黨執政八年后,臺灣經濟的現狀如何呢?官民各持一詞。臺灣經濟的未來到底何去何從,人們尚需拭目以待。
臺灣民眾對經濟景氣、投資股票等信心持續下降,使得2007年12月份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再度下降至62.58點,跌至六年來新低。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對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的信心,跌至這項調查啟動七年以來的最低點,而包括對未來投資股票時機,以及購買耐用品時機,也都下降至近期來的低點。
民眾失去信心
民意調查顯示,臺灣經濟表現讓臺灣人民對于未來前景不看好,預測臺灣未來發展樂觀的占25.3%,遠低于41.6%的悲觀比例。這也是15年來,悲觀者人數第一次超過樂觀者15%,消費者信心指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低迷,與2000年相比,逾七成民眾認為臺灣正向下沉淪。
調查數據顯示,民眾認為臺灣目前最大的危機是經濟衰退。這也是過去五年來,經濟議題首次超越政黨惡斗。民眾認為,臺灣退步最多的項目,除了經濟發展,其次是貧富差距、教育文化。
此外,年輕人認為臺灣最大的危機也是經濟衰退,比例高達59%,他們還認為領導人首要解決的議題是促進經濟繁榮,高于普通民眾64%,顯示年輕人對于經濟的敏感度更強。
調查中,惟一上升的指標是未來半年島內物價水平,調查結果為28.15點,較2007年的11月的調查上升0.15點。未來半年島內就業機會指標則是持平,調查結果為72點。
四項下降指標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指標是未來半年投資股票時機,調查結果為70.90點,較上個月的調查下降3.4點,為1995年以來的低點。下降幅度居次的指標,是未來半年購買耐用品時機,調查結果為108.95點,較上月下降1.05個點,也是1994年4月以來的最低。
下降幅度第三的指標是未來半年島內經濟景氣,調查結果為46.35點,較上月下降0.2點,其指數是2007年下半年的最低點;下降幅度第四的指標為未來半年家庭經濟狀況,調查結果為49.00點,較上個月僅下降0.1點,不過,其指數是由民間單位開始進行這項調查以來的新低。
從絕對水平來看,六項指標中絕大多數小于100點,呈現悲觀,只有未來半年購買耐用品時機一項在100點以上,呈現樂觀。
2008年蹣跚而行
臺灣經濟預測機構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和臺灣綜合研究院,日前分別對臺灣經濟今年的增長率進行了調查,得出的數據相近,分別是4.2%和4.23%,均低于臺灣“行政院”主計處的官方預估水準。
寶華綜經院長梁國源表示,今年的凈出口、民間投資和消費增長行情,從全球經濟的趨勢來看,無法達到主計處的樂觀預期。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道,臺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吳再益表示,今年全球經濟最顯著的兩個特點,其一是美國經濟將顯著走緩,其二為油價居高不退的風險,臺綜院分析今年全年均價為每桶85美元。島內的出口、民間投資以及民間消費的增長,將因此受限,難有大幅的增長。
兩家預測機構均認為,過去兩年維系臺灣經濟增長動能的海外需求,在今年出現高度不確定性,加上島內所得分配偏兩極化發展,企業投資意愿薄弱,預估今年全年經濟增長將屬“外涼內溫”格局。
寶華綜經院預估,今年各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5.27%、3.95%、3.27%及4.36%,年前、年尾會有較佳走勢,消費者物價上漲率1.95%,高于去年的1.55%。梁國源認為,這是由于國際原材料及食物價格上漲,新臺幣兌美元升幅不大所致。
寶華綜經院預測,由于島內資金外流情況未止,預估今年新臺幣不致大幅走強,全年兌美元平均匯率為32元;臺綜院則估31.8元。
臺綜院副院長吳再益亦指出,今年的臺灣外貿方面,由于美國經濟走緩,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10月預測,全年世界經濟增長率將較去年減少0.4個百分點,臺灣出口勢頭將因此受限。根據臺綜院模型分析,預計今年臺灣全年出口增長率3.96%,是近三年最低,且較2006年增長率10.37%、2007年7.3%大幅縮減。
亨達集團鄧予立主席預測,美元將持續走貶,歐元、澳幣、加幣、南非幣、人民幣以及日元都是被看好的投資標的。針對臺灣環境,鄧更加樂觀地認為,臺灣的股市、房地產及幣值都還處于低點,增長空間看好。
總而言之,專家及分析師普遍對今年全球包括臺灣的投資環境,持審慎樂觀的態度。
官方態度樂觀
臺灣經濟部研發會2007年11月發表島內外經濟情勢分析報告,認為臺灣目前景氣穩定?!靶姓骸苯鸸軙魑鷦僬l表樂觀看法。他表示,2007年臺灣經濟表現超過預期,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率達6.92%,而且臺灣經濟正往管理運作中心的腳步走。對于今年臺灣經濟環境,他認為可審慎樂觀看待。
胡勝正說,盡管美國次級債隱憂2008年會繼續存在,但對臺灣影響已經有限,預估影響力至年中就會消退。
《中國時報》報道,臺灣產經建研社近日舉辦“2008年經濟景氣研討會”,胡勝正于專題演講中表示,截至2007年11月止,政府稅收較上年同期增加8.6%,有所得才會去繳稅,顯示大家賺了不少錢。
檢視過去一年臺灣的金融市場,胡勝正表示,上半年面臨力霸掏空案、問題銀行接管等挑戰,加上近兩年雙卡風暴余波蕩漾,到第二季度,銀行才開始轉虧為盈。不料,到了下半年,臺灣金融市場又受到美國次級債風暴沖擊,臺股從逾9800點高峰,下跌22%。但講到次級債對2008年的影響,胡勝正認為,預計年中影響將消退。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胡勝正認為次級債對臺灣影響有限,出席此研討會的雷曼兄弟資深副總裁林超驊表示,至2007年12月止,美國金融機構已認列的次級債損失超過800億美元,預估美國損失至少達2000億美元,所以臺灣投資損失恐怕還是會擴大。
臺灣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似乎也是上述樂觀情緒的原因之一。最新數據顯示,臺灣去年截止到12月28日的外貿總額達4597.3億美元,貿易順差為252.1億美元,雙雙創歷史新高。
在內需未回溫的情況下,出口成為臺灣經濟增長最大支撐力。2006年外貿對經濟增長貢獻度約77%,去年雖然下降,但仍達55%以上。一般預期2008年,在島內消費、民間投資增長力道有限下,外貿仍將是經濟發展重要支柱。
臺灣貿易局長黃志鵬表示,2006年臺灣在全球貿易中第16位,2007年有機會進步到第15名。依貿易總額和人口計算的人均貿易額,2006年為1.8萬美元,排名全球第8,超越韓、美、日和中國大陸;2007年人均貿易額將超過2萬美元,排名可望再升一名,朝第7名邁進。
他補充道,今年出口增長目標訂為8%,將努力沖刺并搭配出口拓銷方案,不排除維持10%增長率可能性,貿易額可達5000億美元。為了推動外貿持續增長,臺灣貿易局將鎖定主要貿易國家進行拓銷。
產業外移大陸導致M型社會
面對民眾對本島經濟發展的指責,臺灣“總統”陳水扁在元旦祝詞中形容臺灣目前是一個“M型社會”,間接指責罪魁禍首是到大陸投資的臺商。
所謂的M型社會,是指在全球化趨勢下,富者賺盡世界的錢,財富快速攀升,而中產階級則隨著資源重新分配,因失去競爭力而淪落到中下階層。象征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分成三段:一邊窮人變多,另一邊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一部分卻出現很大的缺口、陷下去,跟英文的“M”字形一樣。
陳水扁說:“過去毫無節制與管理地對中國大陸投資,是導致臺灣出現M型社會最主要的原因。繼續大量增加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不但不會改善M型社會的沖擊與困境,反而會進一步助長趨勢的惡化。”
陳水扁認為,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吸引外資投入中國大陸,造成臺灣本身產業的外移與空洞化,中高收入就業機會減少,薪資所得長期停滯,內需產業持續不振,結果導致中產階級逐漸消失,而變成貧富兩極化的M型社會。
依據臺灣“經濟部”投審會及跨國的統計資料,臺灣對中國大陸投資總額占GDP(島內生產總額)的比重,由2000年的0.81%,增加到2006年的2.15%,比同時期的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要高出很多。
而臺灣對中國大陸投資占整體對外投資的比重,2000年為33.93%,至2005年增加到71.05%,與同時期鄰近國家的最高紀錄相比,不論是日本的18.94%,新加坡的32.05%,韓國的47.38%,都是過度且不成比例地偏高。
針對陳水扁的觀點,馬英九回應,臺灣就是因為投資中國大陸,貿易巨幅增長,才能造成順差。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是典型的投資帶動貿易,進口臺灣貨物有很多是通過臺商進行的。
臺聯“立委”賴幸媛則說,民進黨政府八年來“劫貧濟富”的財稅及產業政策,才是形成臺灣“M型化”的主要原因,陳水扁不能拿中國磁吸效應當借口,推卸責任。
雖然意愿并不等于實際行動,但如果把內部投資的增加和減少,分別視為兩岸經貿關系深化的產業互補與替代效應,兩者相互抵消之下,顯然,只有進一步開放,才意味著臺灣M型社會的發展趨勢能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
(根據臺灣《工商時報》、《08贏發》、《中國時報》、東森新聞等媒體報道整理,整理:符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