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跛足”,導致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慘敗,臺灣局勢似乎出現新的拐點。在提到陳水扁的政治生命時,首都師范大學臺灣研究室李松林教授推測有兩種結果:要么進監獄,要么流亡海外,因為陳水扁在臺灣已經無法立足。
民進黨八年的統治,使臺灣民眾在經濟上對政府的政績相當失望。在今年1月12日舉行的 “立委”選舉中,民進黨遭遇慘敗,這一現象的背后,自然有合理的邏輯必然性。
民進黨統治下,臺灣表現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經濟下滑。此次“立委”選舉,多數臺灣民眾沒有投民進黨的票,對此,首都師范大學臺灣研究室李松林教授認為,其最根本原因,就是經濟不景氣,導致老百姓的生活標準下降。
經濟“跛足”
“現在,陳水扁無論走到哪里,槍聲就跟到哪里,人民已難以生活下去。哪里的人民如果生活不下去了,就足以表明哪里的政府統治發生了危機。”李松林告訴《財經文摘》,“這就是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制定的政策忽視經濟而導致的結果。”
李松林教授2001年到過臺灣。那時,國民黨剛剛丟掉政權,民進黨執政整整一年。李松林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看到一幅巨幅廣告,正好是借用蔣經國先生的一句話來表達對民進黨政策的不滿,也反映了民進黨對社會的危害。
美國觀察人士認為,2001年臺灣經濟開始下滑,是島內經濟最低迷的一年。“到現在,八年過去了,民進黨‘立委’選舉慘敗,陳水扁辭職,這是對陳水扁和民進黨執政的審判。”李松林毫不客氣地說。
在很多人眼中,陳水扁已經成為導致臺灣經濟下滑的“罪魁禍首”。“現在,臺灣一個黃瓜要50多元人民幣,這樣的經濟狀況如何能維持下去?”李松林對此表示憂慮。
最近,臺灣菜價飆升。據海外媒體報道,臺灣政府直接從菜農手中低價買入,然后再高價賣出,最后吃虧的,正是陳水扁選票來源之一的臺灣農民。

“陳水扁政府不從原則上解決問題,不從政策上解決問題。最后,農民只好把地里的菜都毀掉,有的農民將菜拋在政府的街頭,公務員們還忙著搶菜。真讓人哭笑不得。這是農民在表達不滿,在抗議。”李松林評價道。
此外,臺灣商業空洞化,還導致就業成為大問題。據調查,現在臺灣有40%的學生愿意來大陸工作,島內失業問題堪憂。
蔣陳“較量”
在蔣經國執政時期,臺灣經濟在十年之內達到兩位數字的增長速度。臺灣的經濟起飛,始于蔣介石,完成于蔣經國。上世紀80年代,臺灣成為東南亞經濟“四小龍”之一。
1972年,也就是蔣經國接任臺灣“行政院長”那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大陸,雙方簽署《上海公報》,接著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關系正常化。臺灣在“外交”上受到嚴重的打擊。這一年,蔣介石身心交瘁,昏迷不醒,由蔣經國獨撐大局。
1973年,在臺灣社會處于強烈的外交挫折感之際,蔣經國宣布了一項大規模的經濟發展計劃——“十大建設”,計劃在五年之內,迅速完成“南北高速公司”、“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工程”、“蘇澳港工程”、“臺中港工程”、“大鋼鐵廠”、“大造船廠”等能源、交通和重工業制造等基礎建設,以快速將臺灣推入高度發展的社會。
蔣經國治理下的臺灣,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這一點與大陸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李松林認為,在陳水扁治下,臺灣經濟表現得極不景氣,連美國都不滿意。
他直言不諱地說,蔣經國最大的特點是責任感強,在這一點上,陳水扁是不能與之相提并論的,他不過是借民主的外殼來爭奪權力、爭奪選票。蔣經國是實實在在為臺灣服務的,其經濟成就有目共睹。
還有一點,據臺灣人自己評價,與陳水扁相比,蔣經國不愛錢。上世紀70年代,臺灣盛行發紅包,被蔣經國稱為“臭包”,凡是有貪污的官員一律受到嚴厲制裁。李松林對此評價說:“蔣經國廉政,反貪腐。反觀陳水扁,他財心太重。”
李不容陳
值得玩味的是,連被稱為“臺獨教父”的李登輝也看不上陳水扁的嘴臉。2008年1月15日,李登輝出席好友為他舉辦的86歲生日晚宴。根據與會的“名嘴”汪笨湖與前“立委”沈富雄會后轉述,李登輝認為,民進黨“立委”選舉大敗是因果報應,是大家對陳水扁當局的檢討。
談到“立委”選舉,沈富雄說,雖然李登輝說自己不是佛教徒,但仍認為選舉結果是因果報應,選舉是公道的,人民的決定是公道的。
對于這次“立委”選舉后,李登輝居然痛批陳水扁,李松林說自己根本沒想到:“我曾經用下面這句話說過蔣經國先生。假如蔣經國先生地下有知,他會這樣評價自己選擇接班人出的問題:我瞎了眼,怎么選了李登輝?而陳水扁此人集貪、壞、贓于一身。現在,該輪到李登輝說這句話了:我瞎了眼,怎么把陳水扁選做接班人?讓人沒能想到的是,李登輝在最后能有一個反省的姿態。”
其實,這次“立委”的選舉結果早有征兆,民進黨內部已經出現分裂。據李松林介紹,現在臺灣很多商人支持“三通”,提出要簽訂“兩岸和平共處法”。臺商站出來公然提倡兩岸簽訂和平協議,其意義非同尋常。
敗有先兆
“到底是誰導致了陳水扁的失敗,不是別人,是陳水扁自己打敗了自己。2000年,國民黨下臺,也是國民黨自己打敗了自己。” 李松林說。
現在有100多萬臺商在大陸投資。臺商涌向大陸從李登輝時代開始,主流則是在陳水扁時期。臺灣經濟下滑,而商人的主要目的是趨利,臺灣資本外流自然是大勢所趨。此外,李松林提到臺灣資本流向的一個新趨勢:“部分臺商開始向越南轉移。”
眾親叛離,這個詞似乎可以形容臺商遠離陳水扁的現狀。2004年,臺灣發生“3·19”槍擊事件,陳水扁中槍后舍近求遠,直奔奇美醫院,這是因為奇美醫院是“綠商”許文龍的“地盤”。
然而,許文龍后來發表退休感言時卻公開表示,他認為臺灣、大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都是同胞姐妹,奇美能到大陸投資,就是不搞“臺獨”。他相信,不搞“臺獨”,奇美在大陸的發展一定會更加興旺。
李松林的看法是,許文龍過去被稱為“綠色臺商”,連他都在退休時“脫綠反正”,說明支持“臺獨”的經濟基礎已被嚴重削弱。
未來趨緩
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臺灣即在這個經濟特區范圍內。大陸現在對臺政策的基點,第一是要推動海峽兩岸發展,第二是要和平。
李松林感覺:“不久的將來兩岸關系會有較大改善。在這種形勢下,‘互通’對兩岸關系是非常有利的,對臺灣經濟也有好處。”
據統計,臺灣到大陸的旅游人數已經超過3000萬人次,而大陸到臺灣的旅游人數總共才幾百萬人。“放開兩岸交流,對臺灣的經濟來說絕對有好處。‘一國兩制’是一種胸懷。其實對臺灣來說,現在什么都不用動,只要掛一面旗就行了。” 李松林笑笑說。
在提到陳水扁未來的政治生命時,李松林推測有兩種結果:要么進監獄,要么流亡海外,因為他在臺灣已經無法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