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政府以意識形態偏好代替經濟法則的做法,使臺灣經濟不能因兩岸直接雙向交流而受惠于大陸經濟高速增長,嚴重損害了臺灣的投資環境,影響了外商投資臺灣的意愿和信心,削弱了臺灣經濟的競爭力。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2006年12月確認,臺灣經濟等級為“AA-”,評級展望維持負向,在亞洲經濟體中與斯里蘭卡并列。相較于香港、中國大陸、越南等陸續調升評級,以及日本、印度等正向的評級展望,臺灣評級停滯不前,落后于新加坡、香港、日本而居亞洲第四。
標準普爾同時發出警告,若財政赤字繼續擴大,兩岸關系沒有改善,金融業過度競爭,評級就會進一步調降。
在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臺灣首度跌出10名之外,從2005年的第八名退至第十三名,是歷年排名最差的一次,在亞洲的排位也從第二位退居第四位。
美國商會在2006年底發布的《2006年臺灣投資報告》中,也從另一側面對當年臺灣經濟做出評價:臺灣經濟稱不上太壞,但相較韓國可望達到5.3%、香港的6.4%以及新加坡的6.9%,表現還是落后于亞太地區其他競爭對手。
限制兩岸貿易釀惡果
2006年1月1日,陳水扁不顧島內工商界的壓力和兩岸經貿發展的客觀現實,提出所謂“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大陸經貿政策,取代2001年8月“經發會”確定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沿襲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對大陸經貿政策繼續緊縮。
目前,臺商投資大陸40%的上限仍未松動。在貿易往來方面,雖然臺灣當局迫于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加入時的承諾,對大陸商品入臺限制有所放寬,但仍有2400多項大陸商品不能入臺,大陸觀光客入島也受到諸多限制。
兩岸直航進程,因臺灣當局一再拖延而未有明顯進展。這種以意識形態偏好代替經濟法則的做法,不僅直接損害了島內廠商的利益,影響島內民眾從兩岸經貿發展中受益,使臺灣經濟不能因兩岸直接雙向交流而受惠于大陸經濟高速增長,而且嚴重損害了臺灣的投資環境,影響了外商投資臺灣的意愿和信心,削弱了臺灣經濟的競爭力。
政治斗爭不斷惡化經濟環境
近年來,臺灣島內政黨圍繞各類選舉進行的形形色色的政治斗爭開始升級,其中尤以民進黨與國民黨為執政權的爭奪為甚。泛政治化對經濟的沖擊和干擾不斷。

政黨斗爭不僅反映在日常經濟發展層面上,更體現在立法與行政決策過程中,導致臺灣政治中“為反對而反對”的現象普遍存在,制約了經濟、政治決策的效率。
在這種政黨政治架構下,選舉是一切政治、經濟活動的目標,為選舉而隨意開列福利清單,為選舉而不惜重金買票,為選舉而只重政策的短期效應、宣示效應,根本無暇顧及政策的實施效果。
同時,近年來臺灣島內政治貪弊腐化現象更加嚴重,社會陷入深度危機。民進黨上臺以來,口頭上雖標榜清廉執政,事實上卻在著力構筑“綠色”政商關系,導致民進黨在短時間內迅速腐化,貪弊案層出不窮。
更嚴重的是,臺灣當局以“安全”、“主權”為名,拖延兩岸經貿交流正常化和機制性一體化進展,產業“空洞化”和經濟“邊緣化”隱憂日增,逐漸失去東亞經濟一體化的良機。
債臺高筑,公共支出入不敷出
1999年,臺灣財政尚有盈余。民進黨上臺后,為適應特殊的政治生態需要,對內不斷增加社會福利開支,擴大財政補貼范圍,擴充政府機構;對外實行“金援外交”,增購軍備,導致財政赤字大幅增加,政府債務日益龐大。加之自2001年以來,臺灣經濟持續不景氣,其財政能力賴以提高的基礎削弱,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2005年,臺灣當局雖通過加強稽征、調整稅種,以增加稅收,但全年15643億元的稅收收入,仍不足應付不斷增加的支出負擔。至當年底,債務余額仍達37000億元新臺幣,占前三年度平均GNP的35.9%,預計到2009年,累計債務總額占GNP的比重將達39%,接近《公債法》規定不得超過40%的限度。
巨額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債務規模,限制了公共財政對經濟建設的投資能力,嚴重影響了臺灣當局通過財政手段調節或刺激經濟的能力。
稅收過度減免侵蝕稅基
為鼓勵投資和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臺灣當局將租稅減免作為重要的激勵手段。1991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取代《獎勵投資條例》,免稅范圍進一步擴大,減免稅額增長更快。至2002年初,臺灣累計減免稅額已達2400億元。
2003年1月,臺灣“立法院”又通過《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修正案,進一步擴大減免稅范圍。目前,臺灣的租稅優惠減免已擴大到四個領域,即投資與促進產業發展的租稅減免、與土地有關的租稅減免、金融領域的租稅減免、在臺設營運中心的租稅減免。
2005年,為適應“投資臺灣、布局全球”戰略謀劃,臺灣出臺《臺商“返國”投資獎勵措施》,試圖以稅收減免,吸引在大陸和東南亞地區投資的臺商回流。
由于臺灣當局租稅減免實施領域過于寬泛,減免稅額過度,其稅收收入不斷下降,嚴重侵蝕了租稅稅基,使之成為臺灣財政收入的一大黑洞,構成臺灣產業和經濟發展的一個結構性頑疾。
推動兩岸政經良性互動
臺灣政治生態是否呈現一種良性態勢,與島內主要政黨的“兩岸關系觀”密不可分。臺灣經濟表現的優劣,也與兩岸經貿關系尤其是經濟一體化進程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可以說,兩岸良性的政經互動,是化解臺灣經濟困境,促使其政治生態良性發展的有效途徑。
臺灣政治、經濟任何形式與方向的發展,也將對兩岸關系的走向產生影響。其實,當前兩岸政經關系的一些表象,是兩岸政經互動在特定時期的一種階段性表現,這種表象不能也不會最終否定政治與經濟相互影響和促進的規律。
民生決定選票
對“臺獨”推行者而言,他們的利益在政治、在制造“一中一臺”、“臺灣獨立”,這樣他們就可以“名垂臺灣青史”。民族感情、國家統一、臺灣經濟發展、人民福祉,在他們的利益天平上,永遠小于“臺灣獨立”帶給他們的“歷史榮譽”。
因此,“臺獨”推行者推行限制兩岸關系乃至與大陸分離的政策,也就不足為奇。但是,臺灣人民的利益恰在于保持兩岸和平,積極發展經濟,永享太平。
這一利益觀在特定階段,可能由于意識形態及選舉形勢蠱惑而有所偏離,但最終會形成一種全民性共識。臺灣當局與民眾的利益博弈是長期的,雖然目前當局可通過制定對大陸政策體現他們的意志。
不過,在臺灣現實的政治架構下,當民眾認識到自己的利益所在時,他們會通過選票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與意志。“政黨輪替”現象不僅僅是臺灣政治的歷史,更是今后的政治常態。
因此,對兩岸政經關系的信念應是:“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筑;千利益,萬利益,經濟利益是最主要的利益;千關系,萬關系,經濟關系是最基礎的關系;從短期看,政治可以決定經濟,但從長遠看,一定是經濟決定政治。”
經濟量變誘發政治質變
事實上,在兩岸關系考量中,還存在一個經濟的量與政治的質的關系。
經濟交流的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沖破臺灣當局設定的政治限制,需要并形成一種新的政治關系,而當局的確認只是一種形式與程序。
近年來,在兩岸政經分離的交流表象下面,其實隱藏著經濟對政治的推動作用,只是政治的變動顯得有些被動。從臺灣的大陸政策看,每項政策的調整和變化,尤其是經貿政策,往往是對在技術或政治上無法有效阻止的既成事實的追認。
臺灣當局從放寬交往限制到開放工商,從實行試點直航到放寬投資限制,幾乎都重復著“禁止-默許-開放”的三步曲,形成“法律跟著政策走、政策跟著現實走”的被動局面。
從“戒急用忍”政策的調整,到“有效管理”政策的失效,都充分表明臺灣當局對兩岸交流的掌控難度趨大,政策的實際控制力趨于減弱。這也正好說明臺灣當局對兩岸經貿的限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擔心經濟的發展會促動他們“立場”的調整。
近年來,臺海局勢發生了深刻變化,“臺獨”與“反臺獨”的較量空前激烈、尖銳、復雜。1月12日,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慘敗,就是這一變化的必然結果。
總體上說,臺海局勢中有利于遏制“臺獨”的積極因素在增長,兩岸關系朝和平穩定方向發展的勢頭在增強,兩岸人員往來和各領域民間交流合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自陳水扁執政后,臺灣當局的“臺獨”分裂活動不斷升級,進行“臺獨”冒險的危險性上升,對臺灣社會和兩岸關系造成前所未有的危害,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臺海地區和平穩定構成嚴重的現實威脅。
“臺獨”分裂勢力企圖制造兩岸同胞對立,竭力破壞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阻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道路,這是不得人心的,也是終歸要失敗的。兩岸關系不斷向前發展,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
隨著經貿交流的增強和人員往來的增多,大陸對臺灣的認識也更趨全面、客觀、歷史。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對臺灣各階層的經貿、政治、心理政策也更加務實,策略更加靈活,成效也更加顯著。
“以民促官”,“以經促政”
目前的臺海關系,應充分發揮大陸的改革效應與經濟發展效應,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兩岸互動交流活動。
立足大陸改革效應,創造兩岸互動效應。交流的對象可“從在野黨到執政黨”、“從人民到政府”、“從大陸的臺胞到兩岸之間來往的臺灣人民,再到臺灣內部的老百姓”。
大陸應該以最大的和平誠意爭取與臺灣官方的談判交流;以務實的方式開展兩岸黨際交流;以多樣化的措施和優惠的政策開展兩岸民間交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構筑兩岸全方位多層次的交流機制。
促進兩岸交流的政策,就是要創造兩岸關系穩定發展和民間交往溝通的有利條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兩岸合作之路越走越寬。
兩岸關系雖然是一個政治問題,但是,各項民間交流和接觸也可發揮“潤滑劑”和“加速器”的作用,以達到“以民促官”,“以經促政”的效果。
為此,對待兩岸交流問題必須“求同存異”,在政策措施上,表現出更具靈活、彈性和務實,不以政治分歧影響甚至干擾兩岸合作,盡量淡化政治色彩,減少民間交流中的政治阻力。
推動和擴大兩岸交流與合作,既是經濟利益的需要,也是和平統一的需要。在不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適當以“政經分離”的方式,發展兩岸經貿關系,是大陸所能給予的最大政策空間。
通過加強交流與聯系,不僅有利于促進兩岸相互溝通,化解政治對立態勢,增強互信與了解,而且有利于進一步密切兩岸經濟聯系,不斷加深兩岸經濟的相互依賴,增強祖國大陸對臺灣的磁吸效應。
兩岸交流猶如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推動兩岸關系邁向良性循環的軌道。
隨著兩岸交流,尤其是經貿聯系在量上的不斷積累以及在質上的漸進嬗變,一種“度”的限制已經到了突破的邊緣。這種“度”就是兩岸交流與互補的本能,能夠以較大的自由度超然發揮。
互利雙贏、共同繁榮
近年來,兩岸政治關系持續冷淡而經濟交流日趨熱絡,充分說明,兩岸經濟關系不僅越來越表現出與政治關系不同步調的發展軌跡,顯現出逐漸擺脫政治陰影籠罩的趨勢,而且越來越表現出影響以至引導兩岸互動關系走勢的趨向。
實際上,兩岸政策互動源于兩岸交流的實質進展,一旦交流達到一定規模,政策互動就將表現出愈加彈性和松動。因此,只要加強以經濟聯系為基礎的兩岸交流,兩岸關系就會自然滾動出一條互動的發展軌道。
兩岸交流只要順應歷史發展潮流,遵循市場經濟法則,促進合作關系朝更加緊密、更加自由、更加一致的方向發展,就能達成互利雙贏、共同繁榮的局面,從而創造兩岸關系穩定發展的有利條件,并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振興發揮應有的作用。
中共“十七大”報告緊緊把握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題。實踐證明,這些重要主張和論述,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維護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誠意,指明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方向,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也符合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
以不斷崛起的經濟實力做后盾,構筑和平的地區與國際環境,堅持“一國兩制”政策,運用政治、經濟、文化、心理乃至軍事準備等手段,遵循并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法則,加強以經濟、文化聯系為基礎的兩岸交流,兩岸良性的政治關系及和平統一的局面就一定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