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政策》
2008年1月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高達2500億美元。面對世界上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所帶來的壓力,中國的領導人們并不熱衷于進行匯率改革。他們沒有理由讓人民幣升值,哪怕是謹慎地放開。
為什么中國需要采取浮動匯率制度?
隨著貿易逆差持續增加,美國的政客們將矛頭指向了他們最熟悉的目標:中國。
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已高達2500億美元,這為美國政府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是美中貿易失衡的根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據。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已經高達1.5萬億美元)、貿易順差(占GDP的12%),也招來了美國對中國貨幣政策更多的不滿。
中國堅持人民幣不升值的做法,讓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撈了許多實惠。評論人士認為,除非中國政府允許人民幣升值,否則將無法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
當然,中國的領導人們可不這樣看。面對世界上最快的經濟發展速度所帶來的壓力,他們并不熱衷于進行匯率改革。最近,他們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推動整個國家由農業化向工業化的轉型上。
對于北京的決策者來說,他們沒有理由讓人民幣升值,哪怕是謹慎地放開。因為這樣會減少中國的出口,進而減少數百萬進城務工人員的就業機會。
誰會被美國的政客們牽著鼻子走!中國從不介意美國的想法。
中國有理由采用更加靈活的匯率制度,這對于中國將是有利的。在其經濟發展成功的背后,面臨著一些危險的不均衡因素。例如,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速(目前每年的增速已經超過11%),很大程度上是國內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然而,其國內消費相對不足。
大量的海外資金選擇中國作為投資目的地,這讓許多國家十分眼紅。但是,快速增長的經濟使資本變得非常廉價。大量資本流入房地產業和證券市場,資本價格泡沫化的危險日益加劇,隨時都可能破滅。
為了避免危機的發生,中國政府牢牢地控制著匯率水平,旨在采用獨立的匯率政策來將通貨膨脹率控制在較低水平并保持穩定。通過將重心放在低通脹上,中國的經濟遭遇挫折或者倒退的可能性大大減少。
彈性匯率制度不是終極解決辦法,但這意味著沒有太大的匯率升值空間,這樣就可以遏制發展過熱領域的不理性投資。
中國官方一再聲稱,只有在對中國陳舊的、呆板的金融系統改革完成之后,才能開始考慮貨幣改革。盡管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央行一直試圖使銀行發揮現代金融機構的職能,并對匯率做出反應,但是,央行仍然控制著商業銀行的貸款數量和流向,這使得商業銀行依然沒有動力像正常的獨立商業機構那樣,仔細地評估風險。
在彈性的自由浮動匯率制度下,中國央行應該鼓勵國有銀行充當有活力、有效的金融中介,通過對更加充滿生機的民營機構提供資金援助,來幫助中國經濟轉型。
允許人民幣升值也會刺激國內消費。中國的老百姓有傳統的儲蓄習慣,大概四分之一的稅后收入被存進了銀行。不過,如果中國的老百姓能夠用手中的人民幣換來更多的美元,那么,其購買力就會相應增加,并且能夠將更多的資金用來消費國產商品和進口商品。這不就是經濟能力(即購買力)的內涵嗎?
畢竟,中國領導人的終極目標,是讓老百姓們最終能夠像美國等富裕國家的人民那樣,擁有更強的購買力。中國政府不會因為美國將其作為攻擊目標,而簡單地停止貨幣改革。中國領導人將彈性的匯率政策視為在市場經濟轉型期的一條健康發展道路。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美國人總能有點兒可以抱怨的東西。
編譯:段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