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抨擊和猜測似乎都在此刻戛然而止,中國平安終于用行動掀開了巨額融資投向迷霧的一角。
3月20日,在中國平安(601318.SH)的業績說明會上,董事長馬明哲宣布2007年平安業績較上年增長107.9%,不過,讓眾人驚嘆的并不只是平安2.11元的每股收益。就在發布業績的同時,馬高調宣布中國平安已與富通集團達成協議,擬以2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8億元)收購富通投資管理公司合并荷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后的新公司50%的股權。
盡管在3月20日至4月初的這段時間里,上證指數跌幅一度接近15%,但中國平安不僅股價上漲了10%左右,而且交投活躍,成交量水平明顯放大。這是一段頗具戲劇化的走勢,仿佛之前再融資的陰霾被一掃而盡,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們已經開始和大股東一樣,對未來中國平安的遠景堅定了信心。
事實上,再融資只不過是中國平安全球擴張戰略的一個顯性起點,它引發的爭議并不足以說明平安的是與非。客觀、理性地分析這一系列事件的關聯性,以及馬明哲們為平安規劃的未來發展路徑,也許才是平安問題最值得投資者關注的價值所在。
“這是一次可以與當年的聯想收購IBM相媲美的并購。”東方高圣投資顧問公司董事長、并購專家陳明鍵的感慨,似乎可以為平安再融資疑案帶來一個更具高度的觀察層面。
時機永遠沒有最好的
富通集團急需解決資金流動性的問題,而資產管理業務又是平安最需要的,可以說平安的抄底,干得漂亮。
“機會難得,價格適宜,風險可控,收益巨大,平安此次收購堪稱妙筆。”陳明鍵毫不吝嗇地給了平安如此評價。
面對《英才》記者調查時,大部分業界人士都如陳明鍵一樣給予了平安此舉相當高的評價。“時機永遠沒有最好的,主要看合不合適,富通集團亟待填補流動性空缺,而資產管理業務又是平安最需要的,可以說平安選中了一個非常合適的目標。”
以資產管理業務而全球聞名的富通投資的母公司富通集團因在次貸風暴中遭遇重創,2007年四季度從資產中直接減值15億歐元并導致該季度利潤下降45%。同時,由于富通集團去年支付24億歐元購買荷蘭銀行旗下資產管理公司,也加劇了其資金的緊張狀況。因此,平安的介入時機的確可以用“抄底”來形容,況且平安一直矚意提升自己的資產管理業務。
在平安過去的發展中,資產管理領域始終是塊“短板”。馬明哲曾多次公開表示,未來平安的三大業務支柱是保險、銀行和資產管理,并希望這“三駕馬車”能齊頭并進,平衡發展。但囿于國內政策局限和自身實力,平安資產管理業務一直處于引而未發的狀態。
而在收購富通投資之前,中國平安就已經持有富通集團5%的股份,并有可能進一步增持,這令二者的交易更顯順理成章。富通出售富通投資是為了滿足收購荷蘭銀行之后的償付壓力,以及對在次貸風暴中失陷的壞賬計提損失進行貼補。而平安則得償所愿地獲得了富通投資這一資產管理平臺。
“更精彩的在于平安在此次并購中充分展示了風險控制方面的超強實力。”東方證券金融分析師王小罡向《英才》記者透露,據他向平安高層了解,此次收購平安方面充分考慮了風險頭寸的問題,雙方達成了一個約定:如果收購的資產中出現了進一步減值損失,那么損失將由荷蘭銀行來負擔;另外,收購的資產中不包括與次貸頭寸相關的資產。王小罡認為,這樣一來,收購的風險就完全控制在平安可控的范圍之內。
對于21.5億歐元的收購代價,業界普遍認為較為合理。陳明鍵強調,“按照合并后資產管理公司管理的規模,以富通投資現有的收益能力,平安的資產收益率大概在4%左右。這一水平目前來看不算很高,但最重要的是合并后的協同效應。這種協同性就會產生長久的股東的收益。”他非常看好平安未來的發展預期,“平安和富通合并后的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模非常龐大,從目前的業務情況來看,主要是投資基金,那就決定了公司的收入主要由管理傭金構成,而這一部分幾乎是沒有風險的。”由此,陳明鍵認為,其實平安的決策是相當保守而謹慎的。
不過,也有悲觀的看法認為,此次收購富通投資的前景還不很明朗,后續的并購也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這些將制約著平安的估值水平。
全球化機會
次貸風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向平安展示著更多海外收購的機會。
收購富通投資,僅僅是個開始。
2007年末,平安獲監管層批準,可以運用不超過上年末總資產15%的資金投資港股市場和重大股權項目。另外,今年2月平安提出的融資計劃更是達到了1600億元人民幣規模。
由此可見,收購富通的區區200多億元顯然不是平安海外收購戰略的全部。在業績說明會上,馬明哲也坦言,中國平安對海外并購持開放態度,至于收購業務,將不局限于保險及資產管理,他同時會考慮在銀行業的并購商機。
而次貸風暴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向平安展示著這些機會。從平安高層傳遞出的信息顯示,公司更傾向于歐元資產。3月5日,公司總經理張子欣在A股增發的臨時股東大會上,也表達了對歐元資產的強烈興趣。他認為,在目前美元日漸弱勢的背景下,堅挺的歐元資產是對保險資金進行長期匹配的上佳之選。
不僅如此,今年4月的董事會會議,平安也放在了英國召開。“可見平安是非常有意于在歐洲的投資。”一位業內人士向《英才》記者分析。
對于平安下一步可能的收購對象,猜測最多的便是英國的英杰華和保誠。在過去的一年,二者的股價分別下跌了約34%和19%,市盈率估值也低于一般成熟市場保險股平均11至12倍的水平。
成立于1696年的英國英杰華是歐洲壽險和養老金產品的主要供應商之一,也是全球第五大金融保險集團,主要業務包括長期儲蓄、基金管理和普通保險。最近一年來,英杰華加速在中國的擴張,除希望通過旗下全資子公司摩力基金管理公司和中糧集團以及一家金融機構在中國成立一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外,還對中國的企業年金市場感興趣。巧的是,企業年金業務也是平安未來想著力提升的領域,并計劃投入相當大規模的資本金用于在全國鋪設網點。
1848年創立的保誠集團,業務也是以人壽保險為主,是全球最大的上市人壽保險公司,更是英國最大的投資機構,在全球管理的基金總額超過2100億美元,投資項目包括股票、地產及基礎設施。這三項也恰好是平安資產管理的重點。
“實際上,平安此后的一系列收購都會圍繞銀行加保險加資產管理的戰略來進行,如果僅從‘次貸’的角度來理解,可能就有些偏了。”對于眼下平安的海外擴張“雄心”,更多的人給平安賦予了“抄底”的角色,但王小罡認為應該淡化這一色彩,“可以借‘次貸’以合理的價位介入,但目的不是抄底,而是著眼于主營業務和規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