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已經進行了5 屆的年終業余網球大師杯,終于在和中國網協聯手后確立了自己正統的江湖地位,升級為中國業余網球排名總決賽。
經歷了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四站分區賽的選拔后,各賽區的前兩名,獲得了總決賽資格。經過12 月7 號和8 號兩天的激烈爭奪,最終楊睿和丁永振闖進了男單決賽,而Alex/ 楊睿和跨國組合Suhandi Kuosuira/Thomas Schaefer 殺進了男雙的最終戰場。

單打: 丁永振帶傷登頂楊睿雙冠夢未圓
決賽陣容雖然有些出乎預料,但也同樣令人期待,這是風格完全不同的兩位選手的較量:楊睿球風奔放,球路大開大闔;而丁永振手法細膩,球路富于變化。12 月9 日網球嘉年華的自助晚宴上,大家討論的話題大多集中于最后男單冠軍的歸屬,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這是一場“手”和“腿”的比拼,具體說來就是丁永振的“手法”和楊睿的“腿力”。
決賽開打后,丁永振還是一如既往的慢熱,上來就被破發以0比3 落后,但在保住自己的第二個發球局后,丁永振及時穩住陣腳,并開始用慢節奏的底線回球拖住對手,尤其是彈跳極低的反拍下旋削球,使楊睿無法形成連續的正拍進攻,速度優勢難以發揮,情急之下,無謂失誤開始增多;而丁永振這一方懾于楊睿穿越球的威力,也不敢輕易嘗試上網,因此雙方在各自發球局中的優勢都不是很明顯,于是形成了互相破發的場面,比分一直交錯上升,直到7 比7,這時輪到楊睿發球,由于此前參加了雙打決賽,他的體力出現一個小極點,竟然以一個昂貴的雙誤送出了這關鍵的一局,7 比8,有過半決賽對陣林哲生的經驗,他在把握發球勝賽局時顯得非常穩健,ACE 球、上網截擊、底線穿越,丁永振將自己武器庫中最精良的裝備用在了最關鍵的時刻,最后,當楊睿一記正手進攻出界后,丁永振興奮地揮舞了雙臂,新一屆業余大師誕生了!
雙打:跨國組合當道Alex/ 楊睿稱雄
在半決賽中,實戰經驗更豐富的林哲生/ 陳彥方以8:5 戰勝Suhandi Kuosuira/Thomas Schaefer 進入決賽。但在雙打決賽開始前的幾個小時,賽事組委會在審查中確認陳彥方曾經參加過專業賽事,因而取消了他和林哲生的雙打成績,Suhandi Kuosuira/ThomasSchaefer 作為替代者入圍決賽。
從實力對比來看,還是Alex/ 楊睿一方更均衡,也更全面,而在Suhandi Kuosuira/Thomas Schaefer 這對組合中,來自美國的Thomas Schaefer 明顯成為對手攻擊的軟肋,他失誤較多,也顯得最為緊張。比賽雙方只是在開局階段有過一些試探性的較量,但在Alex/ 楊睿率先破發之后,對手沒經過太多掙扎就以4:8 敗下陣來。

冠軍集體發言
男單冠軍——丁永振:“真的很高興!本來賽前受傷,以為自己會退賽,但想到還有雙打搭檔,不能對不起人家,就咬牙來了,沒想到拿了冠軍。除了自己打得不錯外,這里的場地也很適合我的打法。”
男雙冠軍——Alex:“我已經是第四年參加這個比賽了,總算拿到了冠軍。感謝楊睿,基本上大半個場地都要靠他奔跑。今年因為腰傷一直沒有好好練球,所以體力很差,基本上沒怎么練單打,圣誕休假回來以后,我要去健身房好好跑步,明年復出參加單打比賽。”
男雙冠軍——楊睿:“我也是第三年參賽了,輪也該輪我拿一次冠軍了!比賽完有人告訴我,單雙打決賽場上一共5 個人,就我一個中國人,那我也算為國爭光啦!差一點拿雙冠王,可惜啊!單打決賽發了六個雙誤,回去好好練發球!”
賽事運作:名副其實的“大師”級盛會年終業余網球大師杯,自從2002 年創辦以來,從局限于北京一地,到現在擴大到全國,并升格為中國業余網球排名總決賽,幾年一路走來,其間的辛苦與驕傲,作為賽事發起人的創辦者,深層廣告公司的許確實有很多話要說。
這項賽事的創意和命名最初就是來自于職業網壇每年賽季末的那個大師杯,當時許覺得大部分業余賽事都集中在夏天,而且比較零散,到了冬季,尤其是北方,很多業余球手不得不進入冬歇期。恰好2001 年底,他擁有了天行網球館這樣一個大型的室內場地,在硬件設施上“業余大師杯”也具備了可行性。2002 年,當這項賽事創辦之時,也正是職業大師杯進入中國之際,如何將這兩項比賽從形式到內容有機結合,成為“業余大師杯”能否辦出特色,能否在眾多業余賽事中脫穎而出的關鍵。通過與上海新新體育公司的接洽合作,從2005 年起,所有“業余大師杯”決賽階段的參賽者都可以獲得當年“職業大師杯”的套票。對許多真正的業余球迷來說,這一頗具創意的獎勵方式,也許比那些高額獎金更有吸引力。
而在操作形式上,“業余大師杯”除了在參賽人數,賽制等方面盡力向“職業大師杯”靠攏之外,其最大特色就是充滿娛樂色彩和高度儀式感的“網球嘉年華之夜”。在現場搭制觀眾看臺和VIP 包廂,給贊助商設置專門展區和展臺,決賽實況電視臺錄播,娛樂明星表演助場,現場拍賣,抽獎互動,舞臺燈效…“業余大師杯”開創了業余賽事的諸多“第一”,許說:“我就是想通過這樣一個比賽,讓業余選手也能感受到那種冠軍級的顛峰體驗。”來自韓國的丁永振在奪冠后激動地說:“我在韓國也參加過很多業余比賽,拿過不少冠軍,但都沒有這么高規格的頒獎典禮,對我個人來說,確實是非常難忘的經歷。”
賽事具備特色就能帶來關注,所以多年來“業余大師杯”一直能得到許多頂級品牌的青睞,今年的贊助商就包括了中國人壽,SONY,NIKE,CK,HEAD等廠商,可見“業余大師杯”的影響力已不僅僅局限在網球業內。
從最初許憑一己之力獨立運作,到如今網協牽頭,多家贊助商鼎立合作,“業余大師杯”從賽事規模到參賽選手水平到獎金分配額度正逐漸走向成熟和規范,從今年賽區設置到最后入選總決賽的選手名單來看,基本代表了當今中國業余網壇的最高水平,當然這其中的國際化色彩也越來越濃,今年最后獲得冠軍的三位選手中,竟有兩位是外籍人士。
當然,這項賽事在一些細節上還存在著有待改進的地方,比如有些外地選手反映賽程的公布不夠及時透明,外卡的頒發應該更公開公平,還有就是選手資格的審查問題,即使是觀眾選手都很滿意的“網球嘉年華之夜”也面臨如何能辦出新意的考驗。但瑕不掩瑜,“業余大師杯”最可貴的一點就是一如既往的堅持,大家可以想一想,這些年雖然大小的業余賽事不斷,但有哪個比賽能像“業余大師杯”這樣堅持五年并越辦越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