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B超說“是”未必就是 張 禹
近年來坐門診時,常有患者向我談到兩個問題。一是說現在健康體檢時發現的脂肪肝太多;二是有醫藥廣告說脂肪肝不好治,必須吃他們推薦的藥才行,不然便會變成肝硬化、肝癌,搞得人心惶惶。
其實,脂肪肝只要通過正規治療,效果是比較好的,并不是像醫藥廣告里所說的那么嚴重。由營養過剩引起的單純性脂肪肝,肝內脂肪堆積是可逆的。調整飲食結構、加強鍛煉和減肥后,脂肪肝便可明顯減輕或消失,一般不需服藥。脂肪肝誘發肝炎、肝硬化極少發生,因此切莫輕信廣告宣傳。而脂肪肝增多,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營養過剩是主因
脂肪肝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多種因素和疾病引起的一種并發癥。這些因素和疾病包括營養過剩、營養不良、患病時進行胃腸外高營養、藥物中毒、酗酒、消化性潰瘍和慢性肝炎等。其中,營養過剩占所有病因的95%以上。這主要是近年來國人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飲酒增多,活動減少所致。
B超診斷指標混亂
另外,還有B超診斷指標混亂,致使脂肪肝發現率在原本增高基礎上又虛假增高。目前脂肪肝的診斷主要依靠B超,正像其他影像學檢查對疾病只能定位不能定性一樣,單靠B超是不能確診脂肪肝的。脂肪肝最準確的診斷方法是肝穿刺取材作病理檢查,但這種檢查方法在健康體檢時顯然是做不到的,所以多數還是依賴B超。
B超檢查簡便易行、經濟實用,若使用得當,診斷價值還是很高的。但必須強調指出,進行健康體檢時,如系因營養過剩引起的脂肪肝,除了B超檢查肝有影像學特點(肝實質點狀高回聲,肝內管腔結構顯示不清,肝深部組織反射減弱即圖像遠景衰減,肝腎對比度增強等)外,還必須有血脂(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增高和/或肝功能異常(主要是谷丙轉氨酶升高)。否則不能隨意下脂肪肝的診斷。但現時的情況是,不少B超醫生,根本不過問血脂和肝功能情況,僅靠B超一項檢查所見就下了診斷。
因此,對待脂肪肝要理性,既不要輕視,也不要恐慌,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治療即可。
餐后血糖高怎么辦 張家慶
有位56歲的糖尿病患者,病了6年,平時空腹血糖控制在6~7毫摩爾/升,近日偶然測了次餐后血糖,竟是12毫摩爾/升,他大吃一驚,趕忙來就診。
這種情況并不少見。生理性血糖是波動而非固定不變的。進食后,食物中的糖類(醫學上叫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吸收后,血糖上升。而血糖上升又促使胰島素分泌,使血糖下降,當血糖太低的時候,肝糖元又會分解成葡萄糖。正常人的血糖在波動中取得平衡。而糖尿病患者因胰島素調節血糖的功能下降,不能將空腹血糖控制在≤6.1毫摩爾/升和餐后血糖不能控制在≤7.8毫摩爾/升水平。有些患者可以僅僅是空腹血糖高,也可以僅僅是餐后血糖高。
近年研究認為,餐后血糖高的情況較空腹血糖高者多,而餐后血糖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關系更為密切。因為糖尿病并發癥是長期高血糖對組織器官影響的結果,而一日三餐使餐后血糖升高占了全天相當多的時間,因而危害性更大。
因此,自測血糖時,如果為了節省血糖試紙而每天只測一次時,寧可選擇測餐后血糖,而不是測量空腹血糖。一般以開始進食時算起2小時后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量由于受到整天血糖水平的影響,所以比單測一個時間點的血糖更能反映血糖的真實情況。
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高怎么辦?如果空腹及餐后都高,則應調整所用藥物或劑量;如果空腹血糖不高,僅餐后血糖高,則可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盡量選用“血糖指數”低的食物
在飲食上,應選擇消化吸收較慢,使血糖上升慢的食物,即要吃比較耐餓的食物,如粗糧、雜糧等,烹飪時盡量少做成粥或湯。有時,飯后60~90分鐘適當地活動也有利于餐后血糖的下降。
增加降餐后血糖的口服藥
可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如拜糖平),這類藥能延緩腸道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使餐后血糖降低。也可以用促胰島素分泌劑(如諾和龍),它與磺脲類不同,可快速促進胰島素分泌,可在進食時用藥。
選用起效快的胰島素
如果已經在用胰島素,則應改在餐前注射快速作用的胰島素,如將30R換為50R,或將一般胰島素改為賴脯胰島素(商品名為優泌樂)或門冬胰島素(商品名為諾和銳)等超短胰島素。
總之,應重視監視測餐后血糖,一旦發現異常即采取積極措施,這樣有利于避免病情加重。
白開水解不了你的“體渴” 羅學宏
上期談到,脫水嚴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那么,我們平時應該怎樣補水呢?
眾所周知,人幾天不吃飯仍能存活,但同等時間內如不喝水,大部分人將會死去。哪怕只是2%的缺水,也會使身體能量下降20%。那么,平時應該怎樣補水呢?
每天8杯水,別等口渴時才補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一般認為人每天應喝水8大杯。在炎熱氣候條件下從事勞動、運動的人,應預先補充液體。視出汗情況,少量多次隨時追加補液量。
另外,不要等口渴時才喝水。“口渴”是人體自我保護一個十分重要的脫水信號,它告訴我們身體已經脫水,需要及時補充液體。但是,“口渴”并不是唯一的信號,在這之前,有些人往往已出現尿量減少、尿色變深、皮膚起皺、體力疲勞、食欲下降等早期脫水癥狀。
脫水進一步發展,癥狀加重,還可以表現為情緒煩躁、心率加快、感覺遲鈍、注意力下降、動作協調能力減退等,表明脫水已影響人體組織器官,細胞已經饑渴,也就是現代運動醫學經常提及的“體渴”。如不及時糾正,將可能進一步發展成嚴重脫水,會出現中暑、休克等。
補液時,別只喝清水
一般來講,補液中必須含有兩種成分:適量的電解質和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單純補充清水不能有效糾正脫水和恢復體力,因為清水不含電解質,大量清水進入人體后,稀釋血漿電解質濃度,減少對中樞和血管壁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口渴感雖然消失,但機體細胞的缺水狀態并未改善,也就是“體渴”并未糾正。
運動或勞動過程中飲用含糖量較高的果汁也不合適。因為,過高的糖分不僅不能緩解“口渴”與“體渴”,還會造成胃部不適。而含有適量鈉、鉀等電解質成分和碳水化合物成分的飲料是最合適的補液代用品,如運動飲料。適量的電解質和糖濃度能加快小腸對液體的吸收,提供運動所需的能量,促進脫水狀態恢復。
腹瀉時補水,用口服補液溶液
口服補液鹽溶液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治療腹瀉脫水的最佳方法,安全有效,市場及醫院都有售。也可自己配制:葡萄糖20克、氯化鈉3.5克、碳酸氫鈉2.5克、氯化鉀1.5克,共同溶于1000毫升溫開水或涼開水中。一般性腹瀉的脫水大多數為輕度、中度,完全可依靠口服補液鹽溶液糾正過來。只有重度脫水(約10%)才需要到醫院輸液。
值得注意的是,嚴重脫水者應及時送有條件的醫院救治,以防不測。
編輯:楊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