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一生愛月,在他的生命旅途中,總是以“月”為伴,以“月”寄情;他既讀書,也讀“月”,像讀書那樣地讀“月”,終于讀懂了“月有陰晴圓缺”,感悟出“人有悲歡離合”。因此,他以“人生如月”之悟,坦然直面屬于自己的“如月人生”。
愛月
蘇東坡(公元1037—1101年)本名蘇軾,字子瞻,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他與許多文人雅士一樣。喜愛天上的那一輪明月,在他的人生歷程里。有陽光,也有月色,愛月成了他人生中的一道風景。他心中有“月”,詩中詠“月”,口中吟“月”,筆下生“月”。舉杯邀“月”,一生中,留下了許多關于“月”的千古絕唱,也留下了許多關于“月”的千古佳話。鎮江金山寺的“聞三秋桂香、賞明月千里”的妙高臺上,也留下了他當年賞月的足跡和起舞的身影。
月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因為喜愛它,贊美它,所以就賦予它許多美稱,諸如玉兔、玉盤、白玉盤、瑤鏡、瑤臺鏡,等等,不僅如此,月亮入詩、入畫、入歌、入舞,也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現象。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使得懷人的思緒。跨越了空間;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寄托了鄉戀和鄉情。愛月的人,往往會帶著人世滄桑和人生迷茫,時而會發出問月的遐想,寄托著問月的追尋。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的“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都是對天問月之作,蘇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更是充溢著哲理,蘊含著欲言又止的天人合一心境。
悟月
問月何如悟月。一生愛月的蘇東坡,親身經歷著人世滄桑、宦海沉浮,也經歷了一個從“問月”走向“悟月”的人生跨越,他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26歲時。中進士踏上仕途,從此官場風云伴隨著他的生命之旅,旅途上,有麗日藍天。鮮花綠茵,也有風雨雷電,曲折坎坷,特別是后半生的30年里,他一直是在貶謫的生活中艱難地度過,一生愛月的蘇東坡,從月圓月缺這個亙古不變的自然現象中,漸漸地感悟到生命的存在,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人的順境與逆境、成功與失敗、榮辱與得失、快樂與痛苦,也如同天空中的月圓月缺,是一種必然。宋神宗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的蘇東坡,中秋對月,飲酒賞月,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人生經歷的坎坷,以及對分別已經七年的兄弟的思念,不無憂郁惆悵,但他并沒有陷入消極悲觀情緒之中,而是達觀超然直面人生。他不再是舉杯“問月”,而是把酒“悟月”,以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天上人間于一詞,寫成了吟月的著名之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情深意摯,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的吟月詞,標志著蘇東坡從一般的愛月,通常的賞月,迷茫時的問月,轉變為以自己的智慧和人生感悟,以月為喻體,比喻人生,比喻自己,這是一生愛月的蘇東坡,與月的一次最美的對話,一次充滿智慧的對話。蘇東坡通過“悟月”,悟出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哲理,感悟了自己,也啟示于后人。他把“人生如月,月如人生”作為自己人生的寫照,用超常的心境直面人生,笑對人生,盡管仕途坎坷,一貶再貶,大量的時間是在被謫貶的路上艱難地行走,再后來被貶到了當時的蠻荒之地——惠州,他仍然是寵辱不驚地笑對,惠州是盛產荔枝的地方,蘇東坡便借此風趣而幽默地笑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如月
人的一生,無論如何豐瞻華美,也無論如何曲折坎坷,到了晚年,大潮終將過去,七彩也隨之淡去,留下的只是生命的原色。此時的人生,又重歸于起點,沒有嬌飾和虛偽,只有純真和淡泊。讀懂“人生如月”的晚年蘇東坡,于北宋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6月,從流放地海南遇赦歸來。時年66歲,他最后一次來到他當年浪跡宦游的故地——鎮江,重訪金山寺。此前,他曾11次上金山。一次又一次地留下了他的詩詞風雅和文墨暗香,金山的留玉閣有他留贈的玉帶,金山的楞伽臺有他當年抄寫的佛經,可是這次來到金山卻變成了他的告別之行。舊地重游金山寺,固然是一番欣喜,一個心愿,但是,眼前的情景已經物是人非,往日的相知佛印禪師三年前已離開人世,駕鶴西行。蘇東坡百感交集,從佛印的離世,聯想到家庭的不幸,官場上的一貶再貶,人生旅途中猶如雪上加霜,只落得晚景凄涼。哀思伴著愁云,思念佛印。也思念亡妻,蘇東坡回想自己一生中,曾經擁有過的美滿婚姻,如同“月圓”,妻子過早的離世,又如同“月缺”。蘇東坡先后娶過三位妻子。第一位妻子名叫王弗,家住四川眉州青神縣,是位同鄉,兩人于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結為夫妻,非常恩愛,可是六年后,這位聰明賢慧、知書達理的王弗便病逝于汴京,蘇東坡將她安葬在母親程夫人墓側的小山岡上。有情有義的蘇東坡常懷對王弗的不盡思念,10年后的正月二十日之夜,正在密州任上的蘇東坡,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見了久別的王弗,為此,他特作《江城子》一首表達了心中的思念亡妻之痛。這首《江城子》是: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由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采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詞中的最后兩句:“明月夜,短松岡”。是一生愛月的蘇東坡,向亡妻王弗發出了相約“明月夜”的心靈呼喚,相會在“短松岡”的企盼。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也就是王弗去世的三年后,蘇東坡續娶王閏之為第二位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也是眉州青神人,也是一位聰明賢慧、知書明理的人。而且對農桑之事也不陌生。此時的蘇東坡早已是仕途坎坷流宦四方之人。婚后,王閏之跟隨蘇東坡一路同行在一貶再貶的仕途上,從眉州到汴京,再至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穎州等地,不辭勞苦。安于貧儉,特別是在蘇東坡流放黃州的四年中,王閏之勤儉持家,使全家免于饑寒,而且對王弗所生的兒子蘇邁視為親生。可是。這位善良、賢良的46歲的王閏之,于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病逝于汴京。蘇東坡的第三位妻子,名叫王朝云,原本是蘇東坡在杭州通判任上買的一個婢女,幾年后成為蘇東坡的侍妾,王閏之去世后,王朝云續為第三位妻子,她不但對蘇東坡始終“忠敬若一”。而且對蘇東坡的精神世界有深切的理解,她像王閏之那樣,跟隨蘇東坡顛沛流離,四海為家,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59歲的蘇東坡以“譏刺先朝”的嚴重罪名遠謫嶺南。王朝云堅決要求跟隨蘇東坡一路南行,以便照應,可是,兩年后的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6月,王朝云積勞成疾,身染重病,不久便抱病身亡。蘇東坡把她安葬在惠州豐湖棲禪寺東南的松林中。
往事不堪回首的蘇東坡,移步走進了金山寺的禪房,一眼就看到了當年的那幅自畫像,仍然掛在原處,來至畫前,他深情地看了又看,相比之下,畫上的蘇東坡比起畫前的蘇東坡要精神得多,真是歲月匆匆,人生苦短啊!真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啊!一生愛月、一身智慧的蘇東坡,心知肚明,預感到自己正在走近生命的終點,他沉思良久。神情自若,提筆揮毫,在自己的那幅自畫像上,題寫了一首六言絕句:
心是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事業,
黃州儋州惠州。
寥寥四句概括了自己的顛沛流離的如月人生,這也許是蘇東坡在自畫像上所作的人生自我總結,人生如月。孰圓孰缺,盡在不言之中。離開鎮江金山后,未幾月,一代文豪蘇東坡便病逝于常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