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新時期經濟發展的一項偉大工程,新農村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科研成果的推廣又必須依靠農技部門的推廣工作。因此,作為一名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人員,筆者認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貫穿整個新農村建設過程,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人員應改變為農服務思維定勢,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貫穿于整個新農村建設中。新農村建設是以發展農村生產力為核心,涵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系統工程,而農技推廣的目標和內容則貫穿于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
基層農技推廣部門一般都在圍繞著當地的農業主導產業組織開展全方位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服務,普及推廣綜合性的增產增收技術。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保障食品的有效供給,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促進著農村生產的發展。
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通過農技推廣工作。可以按照農業產業化思路發展集約農業,延長產業鏈條,開展農產品的加工、保鮮、儲運、銷售等各項服務,創建農業精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生活富裕。
基層的農技推廣工作可以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培訓的優勢,提高農民的實用技術水平,增加現代農業技術知識。不斷推進科技文明,同時對農民進行法律、法規、政策培訓和其他知識的宣傳工作,健全民主法制,提高農民素質,促進鄉風文明,實現農村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
基層的農技推廣部門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是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提出了要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強調了科學技術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產業支撐作用,而基層的農技推廣工作是推進科技進步、提高現代科技成果轉化率和科技進步貢獻率的關鍵。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現代農業的核心內容,也是農技推廣工作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的主要任務,而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主要圍繞著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業勞動生產率,廣泛應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優質高效新品種和節水增效技術,改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科技進步,在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加快轉化能力上實現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的價值。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是保持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的戰略方針,基層的農技推廣部門一般根據當地主裁糧食作物的發展需要,引進篩選專用、優質、高效品種,搞好農業綜合配套技術集成與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技術,推廣高效低毒病蟲草鼠防治技術等,采取一切措施促進和服務糧食生產發展。
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調優農業產業結構是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的重要任務,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通過技術信息服務。把推廣工作滲透到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的各個環節。通過推廣服務促進農業產業升級,實現由資源優勢、產業優勢、產品優勢向市場優勢、質量優勢、效益優勢轉變,提高主導產品的競爭力。從而在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實現價值。同時按照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基層農技推廣部門通過發揮“立項、咨詢、參與、服務”等優勢,也在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上體現價值。
另外,在新農村建設中。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積極引進開發具有區域特色的技術,包括生物、種質、設施、農業環保技術等。組織實施精準農業項目,提高土、肥、水等生產要素的利用率,并立足于農業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開展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包括早作集雨、管道節水、科學施肥、精量播種、新能源利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病蟲草鼠害安全防治等一系列技術,從而實現基層農技推廣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
在新農村建設中基層農技推廣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現代農業步伐的加快,基層農接推廣工作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兩個趨向”重要論斷的提出,為農技推廣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發展,為農技推廣工作賦予了新的職能;資源節約型農業的建設為農技推廣工作增添了新的亮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建設,為農技推廣工作起供了新的保障;農技推產體系的放革,為農技推廣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國現存的農技推廣體系是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基層農技推廣工作體系還有諸多不適應的方面,如,基層農技推廣部門既承擔公益性技術推廣,又承擔中介服務職能,還要開展經營性服務,顯示著工作職能不清;據報道。全國基層農技推廣機構“三權”2.3以上歸鄉鎮政府管理,歸縣級農業部門管理和縣鄉雙重管理的僅占1.3,說明體制不順;目前,在我們的視野中,絕大多數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由于公益性與經營性不分,難以以崗定責、績效掛鉤管理,而導致機制不活;據報道,全國縣鄉兩級農技推廣人員中,中專以下學歷的占66%,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僅占4%,中級的占21%,并且只有25%的時間從事本職工作,農技推廣部門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為此,筆者認為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應主要承擔不適于企業運作的公益性職能,部門設置應按專業或區域設置,實施垂直管理,在機制上以崗定責、績效掛鉤。引進高素質人員或者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深度和力度。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應對新農村建設中基層農技推廣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確立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服務于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在新時期新農村建設中,基層農技推廣工作已不再是孤立的“農業生產”,而是服務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改善、農村文明水平提高的綜合性服務,工作重點要從提高生產技術為主轉變為提供生產技術、優質農資綜合信息、產品開發等系列服務;推廣的對象也不再是單純的田間勞動者,而是面對農村從事一、二、三產業的全體農民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環節上的所有勞動者;推廣工作逐步轉變為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化發展的服務格局,扶持各類示范園區、示范農場、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建設,發展壯大農技推廣的社會力量;推廣服務的內容不再是單一的技術項目,而是按區域農業發展的要求,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目標,進行優勢產業技術集成與推廣。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基層農技推廣工作中應注重現代農業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農業技術本身與相關產業的結合、傳統特色產品和生態食品的開發,以發展生產為目標,追求市場效益最大化;應運用現代媒體手段,加強對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中所有勞動者經營與管,理技術的培訓和農技人員本身素質的提高,逐步實現現代農業技術與農民零距離接觸;應加強物化技術服務,使農民在使用物資的同時接受了技術,轉化了成果,提高了推廣效能;應通過農產品物流促進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經營性服務增加收入、壯大實力,擴大農技推廣工作的影響。把農技推廣部門辦成促進新農村發展的龍頭。
基層農技推廣人員需改變思維定勢,才能更好地服務新農村建設。從我國的農業推廣組織體制的發展歷程看,我國的農技推廣一直都是在各級政府的領導下,作為政府行為開展的,目前依然維系著計劃經濟時期靠行政手段來推動農村科技進步的格局,因此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動力來自政府的指令,推廣人員也是被動地接受上級推廣部門下派的任務,缺乏主動性,思維方式上很大程度只是等待著接受任務。靠行政指示來開展農技推廣工作。在新形勢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要改變這種思維定勢,主動尋找機會進行調查研究,了解農民迫切需求什么科學技術,市場上需用什么樣的農業科技產品,農業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能夠提供的科技成果,以及各項技術的適用環境和市場潛力,來制定合適的推廣計劃。這樣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主動將科技成果的供求雙方聯系起來,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達到提高農業生產力,建設新農村的最終目的。
長期以來,農技推廣人員屬于各級行政機構的編制,在從事推廣工作時,認為自己是來指導農民或農業企業工作的,往往行政命令的成分更多一些,因而造成農民不了解科技成果的真正價值,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使推廣的效率大打折扣。在新形勢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應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樹立服務意識,及時把市場需求的正確信息、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讓農民自己選擇,引導農民自愿采納農業新技術,及時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真正從思想觀念上把農民當作上帝,對農民負責,而不是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
多年來,我國的農技推廣是以“物”技術應用為核心,是通過試驗、示范、培訓指導及咨詢等。把農業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活動。推廣方式是從上到下“貫徹”式推廣,農技推廣人員關注的焦點為“上級指示”或“技術”本身,忽視了農民的實際需求及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因而農民對科技成果和技術被動接受多。主動吸收少,甚至在推廣某些技術時,要給農民一些補償才能得以實施。因此,在新形勢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應從思維方式上轉移自己的注意焦點,把工作核心放在教育農民上,提高農民的科技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農民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的能力,形成學習新技術、新知識的意識,主動了解科技成果的市場前景,樹立市場經濟觀念,積極主動參與市場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