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到歐洲走了一圈,所見所聞,無非是人文歷史、異域風情。但對于第一次到歐洲旅游的朋友,最關心的還是衣食住行方面的情況,這里把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和大家說說。
先說“衣”。俗話說:穿衣戴帽,各人所好。總的感覺歐洲人穿著比較得體且有個性,并不是想象中的大紅大紫或奇裝異服。德國人的穿著輕松隨意,牛仔褲是男女老少最喜歡的穿著。人們不以是否“流行”來評價穿著的品位,但他們會以是否“整潔干凈”來審視你的服飾。德國人有錢第一是住房,第二是旅游,對吃穿不是很講究,所以去德國你不必講究穿戴。法國人穿著可以用五顏六色來形容。法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吃穿的國家。法國服裝,引領世界潮流。巴黎是世界時裝之都。每年有無數的服裝展示會。據說僅巴黎就有2000多家時裝店,老板口號:時裝不賣第二件!法國人一般很注意服裝的搭配,而非苛求名牌。巴黎女人每天不會穿同一套衣服。比利時人在服飾上比較講究。加之當地是各國游客和國際機構云集之處,所以服裝款式也各式各樣,千變萬化。特別是當地的女子喜歡佩戴首飾,有的婦女渾身珠光寶氣,以顯示自己的雍容華貴。歐洲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但穿民族服裝的極少。在盧森堡我們巧遇到兩位著民族服裝的男士,下身著一條紅綠色調的太格子套裙,上身穿一件下擺至腰際的藏青色翻領服,腳踏帶襻的黑色透花涼鞋,白絲襪、白襯衣、小坎肩,配上雪花領帶。腰掛一個精制的小坤包。一問才知道是去參加朋友婚禮的,只有這種場合和重大節(jié)日才穿上這樣的民族服裝。
再說“食”。大多數歐洲人吃飯比較簡單。一般的上班族,中餐經常是一個簡單的拼盤加一杯飲料或一份水果加沙拉就打發(fā)了。歐洲人簡化午餐并不是為了省錢,而是為了節(jié)省時間。也有對吃喝比較講究的,比如法國人。法國人和中國人一樣,以食為天。以食為趣。法國人吃時注重形式,要情調,要感覺,吃飯后大多是AA制。法國菜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和中國菜齊名的美食,其飲食文化非常悠久。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最喜歡的食品是奶酪,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此外,法國人喜歡飲酒,尤其愛喝葡萄酒。午餐是法國人一天中的正餐。晚餐則比較簡單。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德國人生性比較儉樸,水煮香腸,一鍋濃濃的馬鈴薯豆子湯,加上有名的腌制酸菜和面包,一頓飯便打發(fā)了。面包是德國人一日二餐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主食,吃香腸必有面包與之相配。德國人喜歡肉食,那燒得熟爛的一整只豬腿,德國人可以面不改色地一個人干掉它。啤酒是歐洲人最普遍的飲料。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喝掉138公升的啤酒,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德國人更熱愛啤酒的民族了!而對于意大利人來說,吃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大事。各地餐廳都有各自拿手的麥食,如量多、味道濃的意大利通心粉。意大利人喜歡一面細細地品嘗美味佳肴,一面愉快地聊個天南地北。荷蘭人下午五點鐘習慣小飲一杯,閑聊一陣。
物價方面,在歐洲一般的花費大概是國內的10倍,一不留心你就會把歐元當作人民幣使用,我們有位男士入廁一次給了0.5歐元,那可是人民幣5元啊!在阿姆斯特丹一個小鎮(zhèn)的中餐館用餐,一份宮爆雞丁,一份番茄炒蛋,一個普通的湯。花了33歐元。巴黎一般餐館,要上平常的沙拉、主餐、甜點和少許配餐酒,每人消費約40歐元以上。有的套餐每人十幾歐元也能吃上一頓。歐洲的物價說不清,物價高但他們的收入也高啊!
關于“住”。歐洲大部分人住在郊區(qū)的別墅,有錢人則住在遠離城市的地方,或鄉(xiāng)間小鎮(zhèn),或野嶺山坡,或傍山靠海,享受著新鮮空氣和自然風光。城市的住宅一般三至五層,窗臺植花,古樸而陳舊。我們引以為豪的商住大廈,只有在一些特大城市,如巴黎才能看到。在歐洲旅游住宿如隨團和自駕,考慮到便宜實惠,一般都住在郊區(qū)的連鎖旅店。筆者一路住下來,感受比較深的有四點:
遠離都市。有的旅店可不是在近郊,仿佛在這個城市游覽,而是到另一個地方睡覺。我們多次人住的水晶花連鎖旅店,在歐洲有1000多家。巴黎的水晶花連鎖旅店離城區(qū)竟有68公里,夜間行車在荒郊野外,楞是走了兩個多小時才摸到地方,大量的時間磨在旅店來去的路上啦。
節(jié)約實用。普遍的無空調,無窗簾,無開水,無拖鞋,無洗刷用具。歐洲人信奉基督教,認為沒有什么不可以公開的秘密,掛窗簾則覺得不可理喻。有的旅店配有電磁爐、微波爐、烤箱,以至鍋碗瓢勺、餐桌等,一應俱全,真有回到家的感覺。準備去歐洲旅游,如果有喝茶的習慣。最好買一個立柱式的德式轉換插座和塑料電熱水壺,更不要忘了拖鞋!
干凈衛(wèi)生。大多數旅店房間不大但特別的干凈,有的旅店盥洗間和衛(wèi)生間分隔兩處。每住一處的被褥都覺得是全新的,室內散發(fā)著淡淡清香,室外綠水青山,寧靜宜人。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水晶花連鎖旅店。坐落在一面靠山的森林里,一望無際的大草坪像綠色的地毯鋪在白云下,讓人心曠神怡,真?zhèn)€是到了“世外桃源”。
自助管理。聽說歐洲有的旅店夜間無人服務。全靠預約和密碼人住。我們看到的旅店一般只有1至2,個前臺工作人員,一切由旅客自我料理。被筆者戲稱為魔幻旅店的NH集團連鎖旅店,距離阿姆斯特丹1小時車程,旅店分ABCDEG等區(qū)域,筆者按箭頭指示的方向,很快找到了G區(qū)的203房間。早上又是順著箭頭的指引,在室內走了約1公里路才到達餐廳。一個近千人同時入住的旅店,一切自助,簡直不可思議!
這里多說幾句德國。德國人在住的方面舍得花錢。住房從普通公寓到花園別墅,越有錢的人越不住市中心的高樓大廈,而是向郊區(qū)無污染的地方去。花園內置有兒童秋千及滑梯。德國人喜歡自己動手,男人喜歡在花園里侍弄花草,或爬到房頂修整瓦片,或坐在梯子上粉刷墻壁,或自己安裝下水管道等等。絕大多數德國人都自己裝修房子,他們覺得花錢搞豪華裝修是愚蠢的。
最后說說“行”。歐洲城區(qū)寬闊的馬路不多,車多人少秩序井然,沒有擁擠堵車的現(xiàn)象,也很少看到交通警察。高速公路路況好,兩旁田園風光盡收眼底。許多司機白天開燈駕駛,以互相提醒。德國有一個倡議:少喝兩杯啤酒,行車開燈!結果發(fā)現(xiàn)事故大大減少。在歐洲13天,走了10個國家,行程萬余里,沒見過一次交通事故。乘坐大巴在歐洲旅游,沒有收費站,沒有國界的障礙,常常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就輕易地跨過了國界。因為歐盟十五國是彼此免簽的,歐洲國界只有一個小小的路牌提示。有軌電車是歐洲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有軌電車便利、順暢、準點,且清潔環(huán)保,符合當今城市發(fā)展的理念。馬路上高級轎車很多,小排量的轎車也不少。甲殼蟲小轎車開始成為一種時尚。在德國一些城市,規(guī)定周日大型客車不許上路,而只允許小車行駛。在歐洲多次體驗過“行人優(yōu)先”。有一次我們住在瑞士一個只有3.2萬人叫奧特爾的小鎮(zhèn)上,晚上我和南京的一對夫婦逛街,走過三條街道沒看到一個行人。正感到詫異時,一輛載滿人的大巴突然停在我們前方。只見司機揮手示意讓我們先過馬路,車上乘客也向我們示好。那個感覺,真是美滋滋的。在歐洲闖紅燈是受到白眼的。看到闖紅燈隨地吐痰高聲喧嘩的國人我們也感到羞愧和不安。自行車是歐洲城市里的一大景觀,多數國家增建了自行車專用車道。荷蘭號稱歐洲自行車王國。一方面是由于荷蘭政府鼓勵公民使用無公害交通工具,而荷蘭人的環(huán)保意識也很強;另一方面,荷蘭國土面積不大,自行車確實是一種方便、實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價格普遍在200歐元(人民幣2000多元)左有,約合人民幣2000多元。而且和咱們經常遇到的情況一樣,自行車被竊十分頻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