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冰壺書屋,我詢問:“何以用‘冰壺’作名?”書屋的主人笑著說:“借用古人‘一片冰心在玉壺’詩句。”書屋的一角,擺放著書屋主人的系列專著,都是有關黨的建設方面的。諸如《黨風與黨員素質》《黨風實踐與思考》《黨的建設規律新探》《反思有益》《新時期領導干部自我修養》,接下來就是跨進新世紀后的兩本新著:《談官德》(新華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官德感言》(作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瀏覽了這些書,使我感覺到,冰壺書屋的主人,多年來致力于學習研究,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就是黨的建設,分為三類:一是關于黨風的研究;二是關于自我修養;三是關于官德的研究。這又使我仿佛看到了書屋主人學習研究黨的建設,有著自己獨到的研究軌跡,就是緊貼黨的建設課題,以研究黨風為切入口,透過黨風來看黨員、看黨建,并從中引伸出講官德,重宮德的話題:執政黨的領導干部也是官。既然當官就應有官德。黨風——黨員素質——自我修養——官德,是書屋主人多年學習研究黨建的一個獨特視覺和獨到軌跡,口積月累,終于在自我修養,在生活踐行,在黨建理論等方面都收獲了成果。
書屋的主人,是涉足黨建理論研究的一名實際工作者,曾經多年從事過黨的工作,擔任過人民公社、縣、市黨委的領導工作,置身于黨的工作,致力于黨的建設理論研究,久而久之便成了他的一種興趣,一生追求。
在冰壺書屋內,書屋的主人不止一次地向我講述著往昔學黨建、用黨建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上世紀的80年代,他曾經在一個市里兼任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查處案件任務繁重,但是,工作的實踐、黨風的狀況提醒他,除了抓案件,還要正黨風,紀檢部門“不能靜坐衙門等擊鼓”,應當走出去,于是便在紀檢工作的實踐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創新。他從改進紀檢機關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風入手,1987年率先進行建立紀檢工作聯系點的嘗試,把聯系點作為支持、服務改革的工作點,黨風建設的示范點,了解黨風狀況的信息點,探索黨風建設標本兼治的治本之道,探索黨風工作寓治于建的工作方法。他在聯系點上,親自實踐,帶頭探索,潛心研究,努力掌握黨風工作的主動權,增加黨風工作的透明度。紀檢工作聯系點的建立,很快得到點上干部群眾的歡迎,原來對紀檢部門做而遠之的單位,主動邀請紀委建立聯系點。一個多年虧損的酒廠,在建立紀檢工作聯系點后,紀檢干部幫助牽線搭橋,請來名酒廠技術員具體指導改進釀酒工藝,提高出酒量,提高質量,產出了優質酒;紀檢干部在聯系點上,還和廠里的干部職工一起,加強企業管理,端正行業作風,黨組織和黨員以良好的黨風,帶動全廠職工,第二年就實現了扭虧增盈。經過兩年的探索和實踐,這個市的市、縣(區)、鄉鎮三級紀委,都建立了紀檢工作聯系點,形成網絡,并召開了全市紀檢工作聯系點經驗交流會,基本形成了點面結合,上下互動的新局面。一方面在實踐中探索,一方面又在理論上研討。1987年初,他還創建了全國第一家黨風研究會,這個黨風理論研究的群眾性學術團體,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黨風理論學習、研究的實際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研究會共有會員1200多人,除了專職紀檢工作者、黨政工作者而外,許多從事經濟工作的,從事社會工作的,也紛紛參加了黨風研究會。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終于取得了新的成果,《江蘇黨的生活》1988年第六期上發表的《黨風建設有規律可循》,就是這個研究會的一個理論創新。因為,長期以來,人們對黨風建設的規律性,很少去研究,疲于就“風”抓“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重治標,輕治本,有的認為黨風神秘莫測,難以認識,無規律可循,黨風建設有沒有規律可循呢?終于有了肯定的回答。冰壺書屋的主人向我介紹了這個理論創新成果,他說:“有道是‘見微知著’,無論是好的黨風,還是不正之風,一般都經歷萌芽、形成和發展的進程,從萌芽中可以見其苗頭,察其傾向,認識和掌握這個規律性,就可以取得黨風建設的主動權,把黨建工作提高到新的層次,新的水平。”
啊!多么有趣的一個研究課題,多么有意思的一個研究軌跡。呼吸著冰壺書屋中的書香,使我受到感染,也使我頓生一些感悟。若問冰壺書屋的主人是何許人也?此人名叫余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