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春晚,還是讓趙本山大叔“歇菜”吧。
趙本山在央視春晚連年征戰,匠心獨運,其小品堪稱美味佳肴,讓觀眾大飽了眼福、耳福、“口福”。每次評獎,他都摘金奪銀,獨占鰲頭,讓人刮目相看。但俗話說:“美味不可多餐。”他的小品雖如山珍海味,但讓觀眾連著吃,反而感覺不如粗茶淡飯。這就是觀眾為什么會對明星產生“審美疲勞”的道理。依此類推,凡人皆然。
趙雖然年年都有新作問世,但風格依舊,難脫舊貌,表現手法大同小異。況且,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他的小品也有美中不足之處,主要是娛樂有余。寓教不夠。他的《賣車》、《賣拐》等得意之作,似有拿弱勢群體開涮之嫌,讓殘疾人看了很不自在。
也許有人認為,離開趙本山春晚必然遜色。其實未必,離開誰地球都照樣轉,而且有可能轉得更好。“江山代有才人出,自古新人勝舊人。”推心置腹,實話實說,勢不可使盡,力不可用盡,觀眾審美疲勞,08春晚趙本山大叔不妨喘口氣、歇歇腳。也許有人感到這是一種缺憾,但缺憾往往也是一種美,令人回味的美!(彧君)
離不開趙本山的春晚是死路一條
實事求是地說,趙本山是小品藝術的奇才,沒有春晚趙本山一樣會紅,但反之,沒有趙本山春晚一樣得辦,就算趙本山和春晚都不存在了,咱中國老百姓的除夕之夜一樣喜氣洋洋。春晚不過是點綴除夕的一道大餐,而人們的愿望卻又無窮無盡,因此總要面對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口味,既然年年難過年年過,春晚導演們又何必為個人聲名所累?倘若一個趙本山走了,三個五個趙本山來了,又何樂而不為呢?
變則通,不變則死。該到對春晚和小品藝術好好反思的時候了。其實,老是揪著幾個名人不敢反而束縛了創作思路。說到底,還是想得太多怕丟面子、影響自己的名聲,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利益方面的考慮。啟用新人意味著風險,不啟用新人則意味著沒落,孰輕孰重已不言自明,關鍵是如何發現新人,讓他們盡快嶄露頭角、茁壯成長。盡管趙式幽默讓人流連忘返,但如果推陳出新,讓更多各具特色的幽默類型涌現出來,必定會給觀眾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張森林)
我們沒有理由強迫老趙下課
在歷年春晚中,趙本山的節目無疑是一道“特色菜”,他的詼諧、幽默,讓全國人民印象深刻,那張“本山臉”,也成為春晚的一個“招牌”。但是,一部分觀眾卻對春晚老是啟用趙本山表示不滿,希望老趙在今年的春晚中“下課”。據2008年央視春晚征集創意方案的建議中,很多觀眾希望能大膽起用有實力的新人,讓他們挑大梁,不能總是把寶押在趙本山身上。逼迫趙本山“退位”的觀眾認為,只有老趙“下課”了,別人才有機會“上課”,春晚才會“有救”,否則就“沒治”了。筆者以為,有這種想法的觀眾其實有點太單純,春晚是全國人民的春晚,不是哪一個人的表演舞臺,沒有拿得出手的節目,不能贏得觀眾的認同。他自然就會失去市場。趙本山能夠多年不倒,自然有他不倒的原因,“強行拆遷”可不是辦法。
盡管有觀眾認為趙本山有江郎才盡之嫌,不是“賣拐”就是“玩忽悠”,但是,趙本山卻一直是觀眾最喜愛的春晚演員之一。也就是說,趙本山的節目還是獲得了不少觀眾認同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強迫老趙“下課”。換言之,即使沒有老趙奪目的星輝,新“上課”的新人就一定能贏得觀眾的認同嗎?當然,如果春晚能夠“海納百川”的話,相信我們的春晚會更加精彩。(池墨)
(摘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