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來到世間上,都無法回避兩道屬于人生,也屬于自己的課題,一道是,將人生之路走好,走在人間正道上;一道是要懂得怎樣做人,首先就要學做人,做好人。
人生是一條漫長的路,人生又好比是一個學不完的大課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每個人來到世間上,都無法回避兩道屬于人生,也屬于自己的課題,一道是,將人生之路走好,走在人間正道上;一道是要懂得怎樣做人,首先就要學做人,做好人。
人到老年,對兒孫們的期盼無非也是這兩件事。退休后的余耀中,把對兒孫的牽掛,把家庭中的天倫之樂,傾注在潛移默化的共話人生之中。
余耀中的孫子,今年十一歲,小學四年級,在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前來看望爺爺奶奶,并向爺爺奶奶報告,說他又一次被評為“三好生”。看看漸漸長大的孫子,余耀中充滿了喜悅的心情,此時,他又從孫子的成長,悟出了一個人生哲理,這就是每個孩子既是在家人溫暖懷抱里成長,更需要在人生的道路上成長。想到這里,他把孫子拉在懷里,親切地對孫子說:“爺爺今天與你交談一個話題。”孫子問:“什么話題?”爺爺說:“這個話題就是人生。”孫子第一次聽到這個話題,感到有些突如其來,對爺爺說:“談人生,這個話題太早了,太空了。”爺爺深情地說:“人生,這個話題,早不早?早點明白它就不早,不想明白它,就會覺得嫌早。”爺孫倆為了開啟共話人生的話題,手牽著手,來到古運河畔走一走,邊走邊談,爺爺繼續拉起人生這個話題,說道:“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人生,人的一生,就是人生。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知道自己是個人,更應該知道如何做人,做什么樣的人,你年紀雖小,但是已經開始了自己的人生,不論你自己是不是已經意識到,既然人生已經開始,做人也應開始,年紀小歸小,從小就要學會做人,上學做個好學生,就是做人,假如,人都做不好,將來怎么去做好的中學生,好的大學生。古人有句話:‘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自己的屋內都不打掃,怎么去幫助他人,去打掃室外。”孫子聽到這里說:“我們童話故事里也講的,一個學生有好多書,房間里亂七八糟,東一本,西一本,從不好好整理,別人問他為什么這樣亂糟糟,他說整不整理無所謂,將來我大了,也不再住這房間。”孫子一面說著這個童話,一面似乎又有所感地說:“像這樣的學生,不養成好的習慣,不可能是個好學生。”爺爺說:“是呀,人生就在眼前,對每個人都不遙遠,每個人都在天天做人,只不過有的人做正了,有的人做歪了。”孫子接上說:“我們學生也是天天在做學生,有的做得好,也有做得差的,有的還偷拿同學的東西,后來被發現了,多難為情。”
余耀中覺得孫子對人生的話題,第一次接觸,就有點“一知半解”,還稍有興趣,于是又慢慢引導:“你四年級了,有時也查字典,用字典,‘人生’,字典上查不到答案,字典只能提供字面上簡要的涵義。只有親身經歷它,才能真正明白它。人的成長和植樹一樣,小小樹苗要長成一棵大樹,就先得育好苗,成為一棵好苗子,還要精心地澆灌呀,施肥呀,修剪呀,才能長成大樹,甚至還可以長成參天大樹。雖然說土壤、環境都很重要,說到底還得靠自己去努力。”說到這里,爺爺停下腳步,彎下腰,指指孫子的腿和腳說道:“人生好比走路,從小就要把路走好,走在正道上,不能走歪道,人,一旦誤入歧途,那彎路就走大了,付出的人生代價也太大了。”爺爺輕聲慢語地講,孫子饒有興趣地靜靜聽,仿佛是有點入腦,有點入心,又是點頭,又是微笑。傍晚,孫子辭別爺爺奶奶回家時,余耀中拍拍孫子的肩膀,又親切地問了一句:“現在講人生這個話題,早不早呀?”孫子不好意思地,笑著回答爺爺說:“不早,不早,爺爺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啟蒙老師,我的人生開始了,從現在起,我要把人生的路走好,請爺爺奶奶放心。”說著說著孫子抬了右腳,向前跨了一大步,穩穩地落在地上,說了一句既是頑皮,又是發自內心的話:“一步一個腳印走好人生的路。”爺爺點點頭,連聲說:“路在腳下,路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