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理解并處理好宗教工作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努力按照和諧社會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宗教工作,使宗教成為構建和諧社會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力量。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一種與對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相適應的社會文化體系,屬于社會的上層建筑,其主體是宗教信徒及其構成的社會組織。他們主要以其特殊的精神追求和組織活動規范自身,影響著社會。宗教是社會的局部,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受制于社會整體,又反作用于社會。
我國現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各種宗教都有悠久的歷史,在其漫長的流傳和發展的歲月中,宗教同各民族的經濟、政治、科學、教育、文化、藝術、倫理、心理以至風尚習俗交織在一起,貫穿于我國人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全過程,對我國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發生過而且繼續發生著重要作用和影響。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還將長期存在,無疑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將發生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宗教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
1.促進社會道德建設。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社會必須的道德規范。社會公共道德是每一個社會成員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有其崇拜的神圣的信仰,包容了許多人類社會世代相傳的對人類發展、社會存在、人際關系都極有價值的普遍的道德準則,其中包含著豐富的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思想和觀念,具有道德教化、凈化心靈和社會風氣的作用。一般地說,宗教總是“勸人為善”的。各種宗教不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強調道德修養、持戒,并有維護道德尊嚴的一套信條、戒律。例如佛教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為基本道德準則,道教提倡“清靜無為、素樸寡欲”,天主教、基督教以“愛人如己”、“榮神益人”為最高誡命,這些道德教條在內涵上與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是相協調、相一致的,兩者可以起到互相補充、相得益彰的作用,對人們有極大的道德教育和約束作用。我國各級愛國宗教組織和信教群眾在這些宗教道德的指導下,在扶貧濟困、捐資助學、修橋鋪路、救災、助殘、養老、保護文物古跡和自然環境等社會公益慈善事業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受到社會各界好評,正如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利用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規范,有助于我國國民道德素質的整體提高,有助于文明社會的全方位建設,有助于凈化社會環境,開拓良好的社會風尚。
2.促進社會穩定。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可以成為信教群眾的精神寄托所在。在社會生活中,自然災害、生老病死,意外事故等不可抗拒的災難,常給人們帶來物質上、精神上、肉體上的不幸和痛苦。當一部分群眾不能正確解釋、對待這些痛苦時,往往會到宗教中去尋找庇護,求得心靈的慰藉,從而起到減輕痛苦、穩定情緒、達到內心平安的作用,這對于穩定社會秩序具有積極意義。宗教也是一種包括信教群眾、宗教教職人員、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場所在內的社會實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較穩固的組織體系、規章制度、經典教義和活動方式,形成了一批專門的宗教教職人員,具有很強的社會組織功能。在社會主義時期,宗教通過這種組織功能,形成一股穩定社會的力量。
3.增進國際交往,促進祖國統一。我國宗教界國際交往很多。通過宗教界的國際友好交往,可以與國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信徒開展聯系,增進了解,加強合作。這對于宣傳我國和平外交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于密切我國同這些國家的傳統友誼,提高我國國際地位,促進科學文化的交流,促進國家的經濟建設,壯大我國的綜合國力,反對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等都有積極獨特的作用。例如,中國、韓國、日本三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會議、世界佛教論壇等都以宗教為紐帶,推動了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為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通過與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宗教信徒的聯系,在“愛國一家”的基礎上,為促進祖國統一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4.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協調民族關系。宗教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發生過很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都與宗教有密切的聯系。許多少數民族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成為這些民族文化難以分割的組成部分,甚至連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也都與宗教有關。許多宗教界有識之士,發掘、整理、出版宗教文獻,搜集和保護宗教文物等等,都為繼承、弘揚我國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起到積極作用。宗教與民族屬于兩個范疇。但是,宗教與民族又有密切的聯系,所有民族都有一個宗教信仰問題,沒有哪一個民族是與宗教無關的,因此,宗教往往是與民族交織在一起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宗教和民族關系是錯綜復雜的,各民族人民的信教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全民信仰一種宗教,有的若干個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有的一個民族分別信仰若干種宗教。宗教對這些民族的風俗習慣、思想感情、道德、藝術乃至政治的影響極為廣泛而深刻。因此,宗教在協調民族關系問題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此外,宗教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宗教也有一些消極作用,如:
1.被國內外敵對勢力作為精神武器。歷代剝削階級都利用宗教作為維護其統治的精神武器。一方面他們宣揚“君權神授”,把自己說成是神的化身或代表,是依照天意統治人民,從而為其統治披上“神圣”的外衣;另一方面,他們又利用宗教對勞苦大眾進行奴化說教,宣揚人間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是不可改變的,人們只能逆來順受,不要反抗與斗爭,從而影響了人們對社會的認識與改造。國外敵對勢力過去曾利用宗教作為發動侵略戰爭的工具,如今,他們仍然利用宗教對我國進行滲透,一直把宗教當作一種重要的手段,以宗教的名義推行自己的政治意圖和戰略,實施“福音計劃”,揚言要把“中國龍”變成“基督羊”。
2.對科學發展和認識、改造自然也有消極作用。科學和宗教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思想體系。宗教宣揚超自然的神主宰著自然界,人在自然界面前無能為力,只能祈禱神的恩賜。這種向神靈求助的思想,否定了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從而削弱了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積極性,也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還會受到一定范圍內存在的階級斗爭和國際上一些復雜因素的影響。對宗教問題處理得好,可以對社會發展和穩定產生積極作用,處理得不好,就會產生消極作用,甚至產生很大的破壞作用,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出現對抗性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來看待宗教,辯證、科學地分析宗教問題,全面、客觀地認識宗教的社會作用,為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引導宗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限制其消極作用,努力使宗教人士、信教群眾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同時,宗教工作者應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目標出發來正確認識宗教工作,準確理解并處理好宗教工作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努力按照和諧社會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宗教工作,使宗教成為構建和諧社會中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