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生夫婦,闖蕩股市多年,都算得上是行家里手。平時夫妻感情不錯,卻經常為家中理財的事情爭執不休。為避免爭吵,兩人便“各自為政”,各理各的財。但即便這樣,二人仍然“矛盾重重”。原來,兩人都看不得對方的“跌”,總認為對方沒有把握好機會,常常會指責對方,鬧得不歡而散。而對于自己手中股票、基金的行情變化,反倒能做到相對平心靜氣,接受有漲就有跌、有跌就有漲的狀況。
張先生夫婦為什么總是為對方的事情“操心”呢?
張先生夫婦的行為和觀棋者有相似之處。正如街頭公園中那些聚集在一起下棋的人們,雖說大家都知道觀棋不語是真君子,但觀看者中總是有人喜歡支招,急著為下棋者出謀劃策,甚至恨不能親自出馬代勞。這類人說話直率,性格急躁,自認為在棋藝上高人一籌,有義務指導別人。
張先生夫婦入市較早,經歷過這些年來股市震蕩,習慣了“潮漲潮落”,對行情漲跌帶來的刺激已經形成了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或者稱為抗風險能力。他們能接受自己的失誤,坦然面對自己的投資縮水,卻容不得對方出現的一點閃失,這種反差很大的背后,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呢?他們較真的只是股市上的得失嗎?
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就算是巴菲特這樣的股市高手,在變幻莫測的股市上也會有預測不準的時候。假如張太太前不久對股市行情沒掌握好,在某只股票上被套牢割肉,失算后的她肯定會有心情不暢的感覺。但是,習慣了股市震蕩的她,已經不會和自己較勁了。可如果張先生緊隨其后也出現了失策,那張太太內心的不平衡就會借機發泄出來,潛意識中把自己失策后的不良情緒“轉移”到丈夫身上一并清算。
張太太這樣做,顯然對張先生是不公平的。但這種轉移是張太太潛意識中的東西,是不會被意識到的。也就是說張太太不會去分辨自己所發泄的情緒中,哪些是自己前一階段存留下來的,哪些是針對丈夫的失誤。
賭博能吸引人,是因為那種輸贏轉瞬間、無法預測的刺激。股市同賭博有類似之處,看對行情賺了錢會讓人興奮不已,當發生損失,多少都會讓人感到受挫,“明明是高手,怎么就變得不智慧、不在行了呢?”當期待落空、深感不快時,人會處于心理不平衡的狀態之中。
心理學理論認為:一個人要獲得心理上的安寧,前提是自我的認知(想法、態度)與情緒、行為之間達到一致。假如一個人心態處于矛盾沖突之中,不平衡、不一致的狀態會令其感覺不舒服,他會經過內部調整,改變其中某個方面,使三者之間重新達到一致狀態,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心理平衡。
重新達到平衡的途徑有很多,其中有一條是找出對方的錯,指正他應該如何去做,采用坐而論道的方式“改變”心理感覺。雖然,股市上看不到希望是一回事兒,在講解、爭論中獲得勝利感是另一回事兒,但后者是可以轉變心理感覺的。張女士就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的心理重新達到平衡。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對夫妻的個性中都有好勝、強勢的特點,他們非常需要一種場合展示自己的性格,可以表現為爭論股市,也可能表現在生活的其他方面。
如果張先生夫婦能把這種爭論當作二人間特有的游戲,是向對方展示自己智慧,那無論爭論得多激烈都是快樂的。如果情況相反,股市之爭影響了夫妻感情,便需要他們換一個途徑達到心理平衡,或者是向心理醫生求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