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首屆全國個人理財征文大賽雖已結束,“我的理財故事”卻是一個可以延續的話題。為此,本刊特開設百姓故事欄目,傾聽普通投資者的心聲,分享他們理財經歷中的成敗得失。
從1997年買第一份保險到現在,我與保險結緣已11年,擁有17張保單。17還只是主險的數量,差不多每張保單后,我又附加了1~3個純保障型的附加險產品。
從初買保險的懵懂無知,到如今成為保險從業者,回頭看看自己的保險之路,還真是有些故事值得說一說。
一次事故讓我重新認識保險
1997年3月,剛參加工作不久,我主動找到代理人買了第一份保險。也許很多人會詫異,居然有人會主動買保險。我屬于買保險買得比較早的。當時買保險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隨大流,或者被代理人“逼”急了不得不買,屬于被動型的;第二類,像我這樣主動買保險的,基本都是受了刺激的。我父母的一位朋友家中發生不幸,他們和我年紀相仿的獨生女因病猝死。這件事情讓我很震驚,原來那么年輕、鮮活的生命竟如此脆弱。我當時很擔心,希望能找到一個途徑,來增加父母的安全感,免得讓他們后悔只要了我一個孩子(上世紀70年代初尚未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當保險出現在我們生活中時,我想,這真是一個好東西啊!
當時的我,有保險意識,卻沒有保險知識。我的第一份保險說出來可能會被人笑話,一個剛工作收入不高、沒什么積蓄的年輕人竟在代理人的推薦下買了一份養老保險。
不久后發生的一次意外事故,讓我對什么階段該買什么保險有了新認識。
乘坐雙層巴士的時候,司機為躲避行人急剎車,導致我的頭部狠狠撞在汽車的擋板上,引發腦震蕩,被送去醫院急救。傷好了,我心中卻有一種隱憂——雖然此次事故的醫藥費由公交公司賠償,但如果因此留下后遺癥,或者是其他交通事故,肇事車逃逸沒人賠償,該怎么辦?為什么這個年齡最需要買、最容易負擔得起的意外傷害險和意外醫療險我卻沒有呢?
看來沒有一個專業的保險代理人真是會留下后患啊!我不再相信那位代理人的專業水平了,我向他要來保險公司的產品介紹手冊,一個產品、一個產品地研究,自己給自己當保險顧問、選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我對保險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此后隨著收入的增長,我幾乎每年都會為自己加保,逐漸擁有了十來份保單,有些知識甚至比好多代理人還專業。同事們買保險時都經常找我咨詢,一來二去我被來單位推銷保險的一位業務員“盯”上了。他知道我對保險理財很感興趣,又喜歡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就給我做了很長時間的動員工作。猶豫了一年多以后,禁不住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我在2004年辭去了穩定的工作,成了一名保險代理人。
買保險不要指望一勞永逸
我的17張保單,并不是一次性買齊的,最早的買于1997年3月,最近的一張在2個月前。
在險種上,我逐漸給自己投保了意外傷害險、意外醫療險、重大疾病險(定期、終身)、防癌險、住院費用/補貼型保險、壽險(定期、終身)、養老險等產品,一點點加固防線,目前已涵蓋了幾乎所有保障領域。我選擇的產品在形式上既有消費型保險,可以用低保費撐起高保障,又有分紅、萬能、投連險這樣的具有一定投資功能的保險,來抵御通貨膨脹、分享資本市場的收益。
需要強調的是,除了在險種多樣性方面為自己修筑完善的保障防線,我也沒有忘記在保障額度上添磚加瓦。比如重大疾病方面(包括防癌)的保障,從最初的2萬元,已經增加到目前的近百萬元。保額的增加,一方面同醫療費用的提高有關,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后續康復費用、誤工損失及對未來收入的影響等。再比如我一位客戶的同事因意外事故導致高殘,喪失了工作能力,那位同事的家庭生活馬上陷入困頓。我的客戶說這件事讓他感受到“殘了比死了還可怕”,于是投保了高額的附加殘疾意外傷害保險(費率僅為0.6‰)。我自己的附加殘疾意外傷害保險保額就有60余萬元。
買保險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需要根據家庭收支或人員的變動情況,每幾年檢視一次,不斷完善保障計劃。我認為保險買得夠不夠,要看以下5點是否已滿足:生了病有錢醫治;殘疾、失能了生活還有保障;身故、沒有經濟來源時為父母準備了足額的醫療養老金、為孩子準備了充足的教育撫養費;不會因疾病或意外事故影響家庭其他理財計劃(如股票、基金投資等);最后一點,不要讓疾病或意外事故的發生降低現有的生活品質。
第一代投連險讓我賺到了錢
最近兩年投連險卷土重來,我所在公司推出的第二代投連險,2008年初在代理人渠道也開始銷售。一開售,我為自己投保了20萬元保額的,月繳1千元。月繳的形式類似基金定投,具有比較強的規劃性,但比定投單只基金更能分散投資風險,也不用自己操心選擇定投哪只基金。保費用工資卡直接轉賬繳納,即不用每月去存錢,也可以起到強制儲蓄的作用。
我之所以毫不猶豫地買第二代投連險,與我是第一代投連險的客戶有很大關系。第一代投連險雖然很多人沒買過,但很多人都聽說過“第一代投連險退保風波”,潛意識里會認為第一代投連險是個“壞產品”。我計算過,2001年2月買的投連險,目前平均年收益率可達到18%。對中國資本市場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這7年,中國股市經歷了漫長熊市,能達到18%的水平,已經很不錯了。
對于那場“退保風波”,我認為錯不在產品,而在于“錯誤的人將產品賣給了錯誤的人”。很多消費者和我開始買保險一樣,不了解保險的功能、不看產品條款,糊里糊涂就奔著高收益買了,根本沒把“投資有風險”這條警示語記在心上。而某些業務員為了個人利益,也只報喜不報憂,光說收益率會有多高,不去提示投資風險。我買第一代投連險時,由于自己已投身于股市,明白“投資有風險”的道理,也仔細閱讀了投連險的條款,對它是什么樣的產品、靠什么賺錢、又會因何賠錢早已心中有數,因此當股市走低、退保風波襲來時,我絲毫不為所動。目前這個讓我滿意的收益率,也算是對我一直堅守到現在的鼓勵吧。
現在資本市場火爆,投連險作為保險產品中與股票市場聯系最緊密的產品,又開始活躍在市場上。不管是作為保險代理人還是作為投連險的消費者,我心存擔憂:雖然越來越多的人的風險意識、投資知識都有所提高,仍有不少人盲目地購買投連險產品;保險代理人的素質整體提高了,卻有少數人不遵守職業道德,誤導消費者。
如果你準備買投連險,先將投連險條款看懂看透,必須確定自己有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并且會堅持投資至少10年以上再出手購買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