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不是商人,也不是官人,校長就是校長。”這是全國師德教育先進個人、名校長王振中說的一句話。他還說,校長跟著潮流走是一種錯位,如果一個校長不能潛下心來搞教研,而是官不官、商不商,就會誤人子弟。
王振中的話應該說是切中了要害,說出了當今教育界的弊病。如今學校的校長,尤其是大學的校長,有不少都是官不官商不商的? 其實,王振中的話和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批評說的很合拍,趙沁平說,現在一些大學功利主義抬頭。功利主義太重,就會急功近利,急功近利就會學術浮躁,大學文化積淀薄化。他還認為,大學的官本位傾向在影響著學術的發展,大學作為時代和社會燈塔的作用也就會逐步失去色彩。一位大學教授也說,高校“官本位”現象從來就沒有像今天這樣盛行。
校長戴“官帽”,學校有級別,這一直是我國教育制度中存在的“怪現象”。學校本不應該有什么行政級別, 校長也本不應是什么官兒。可是在咱中國,校長大大小小都是官兒。從中小學校長的股級、科級、處級,到大學校長的廳級、副部級,依次不等。這種校長套用機關行政級別的辦法,可謂是弊端多多。
校長有了行政級別,意味著擁有了一定的行政權力,具備了在更大范圍內進行升遷調移的某種資格和可能。比如,國家有關部門規定一些大學是副省級的大學,部委的司長局長忽然升為大學校長,也就高升了。一些大學的系主任(正處級)還可以高升到地級市當副市長。
這樣的體制,學?!肮俦疚弧痹跄懿皇⑿校恳晃淮髮W的中文教授曾對我說,他的系里有位副教授如果要晉升正教授,憑他的學歷、學術水平恐怕10年后也難以晉升,但他卻在5年內當上了系主任,收入和待遇是其他教授無法相比的。行政權力與學術的外在價值在這樣一個體系里面可以相互轉換。事實上,在這樣的體系里面,單槍匹馬的教授是無足輕重的。它所承認的是權力,即使是學術地位和聲望,也要通過它的確認和整合才有其合法性。這就造就了本來想搞學術的教授也不想搞了,還是謀個行政職務好。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然是校長崇拜權力,把學校當成了官場。官場化沖垮了“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良好學風。
當今的許多校長不僅把學校當成了官場,也當成了商場。教育產業化,使得一些學校把生源當成了財源,甚至有的老師還把學生當成了賺錢的工具。幾年前,有篇博士“逼宮”換導師的新聞,說的是上海交大計算機系的9名博士要求不在博導王永成教授門下:“如果學校不同意更換博士導師,我們就集體退學。”一個名牌高校的博導何以被自己的博士生集體“炒魷魚”? 其原因就是導師將所帶博士研究生當做私人財產和廉價勞動力,成為他們經商活動中的贏利工具。王永成博導把所帶博士研究生放在夫人辦的“納訊”公司服務,而納訊公司的獲利完全依賴于王永成的經營打理。當然,王永成教授能這樣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向學校上交一定的利潤。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边@是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演說的一句話。他針對當時北京大學的教師不研究學問、學生為做官而學習的現狀,首先提出了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的機構的主張。然而,當今的大學不是學生為做官學習,倒是身為人師的教授們在為做官、為牟利而努力,學校早如官場、商場了。
在今年的教師節前,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边@很有針對性。當今的世界變化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物欲橫流的價值取向早已打破了校園的寧靜。校長官不官、商不商的,怎能領導老師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
校長是一種專門的職業,有其特殊的責任和使命,其成長規律與政府官員不一樣。不是隨隨便便的什么人都可以當校長的,也不是隨便什么管理制度都適用于學校的。校長是一種素質要求極高的職務,既是一種崗位又是一項職業,更是擔負重要社會責任的光榮事業。因此,校長不應該是官人,更不應該是商人。
本欄目責任編輯 卓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