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發行 鼠年鬧春
這個春天有點冷。
春節過后,中國證券市場遭遇倒春寒,指數下跌、基金縮水,本來準備理財“春耕”的廣大投資者面對這樣的氣候拿不定主意:今年種點什么品種才會有收獲,還是索性撂荒,離場觀望?
在投資者的猶豫中,在市場的殷殷期盼下,新基金迎來了第一個發行高潮。
2月5日,南方基金和建信基金旗下兩只創新型封閉式股票型基金拿到了中國證監會的正式批文,成為股票基金市場寂靜5個月后的新寵。
2月15日,浦銀安盛基金和中銀基金旗下的兩只開放式股票型基金發行獲批。
2月22日,天治創新先鋒股票型基金和東吳行業輪動股票型基金獲中國證監會批準。
此外,還有中海穩健收益、工銀瑞信信用添利兩只債券型基金也已拿到批文,準備發行。
以如此頻繁的速度放行新基金,顯示出了管理層救市的決心。新基金發行也漸成常態。但是,近期市場“撲朔迷離”的震蕩走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新基金的發行。
尤其2月份以來,包括新股發行、股票增發和非流通股解禁在內,市場的資金需求最大可能達到4000億元,是壓力集中釋放的關鍵時段。而近期新發行基金的管理規模比較小,幾乎都在80億以內,能起到的影響顯然微乎其微。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不少基民開始觀望。
面對接踵而至的新基金,投資者究竟是買還是不買呢?
本刊認為,相比于2007年下半年,現在的市場更具投資價值,特別是對于剛剛募集了資金的新基金而言,是很好的建倉時機。歷史經驗也證明,在市道低迷時發行的新基金,往往后市表現較好。理性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建立一個兼顧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等高低風險產品的投資組合,規避短期投資風險,獲取長期穩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