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到2007年,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05年跌破1000點的低潮,也經歷了07年躍上6000點的輝煌,在市場的跌宕起伏中,中國基金業和資本市場一起成長,走過了黃金發展的十年。從最初的無人問津到最后的瘋狂搶購,基金發行情況無疑是最能反映這十年中國基金行業發展歷程的。本文通過對基金行業98年以后發行規模、發行基金類型、持有人結構的分析,找尋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上述三個方面的特點及變化趨勢。
發行規模呈爆炸式增長,市場、業績是關鍵
1998年,隨著南方基金和國泰基金兩家基金公司的成立,基金開元、基金金泰兩只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證券投資基金相繼設立,標志中國基金業進入正規發展階段。從這時開始,到2001年9月首只開放式基金成立之前,基本上處于封閉式基金發展時期。2001年9月21日,首只開放式基金——華安創新成立,開放式基金逐漸占據市場主導(圖表1)。從中國基金行業十年的發展歷程看,基金資產規模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并且最近兩年基金資產規模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長。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也從98年末1.32%上漲到2007年末的26.48%(圖表2)。

盡管,基金資產規模呈逐漸增長態勢,但新基金每年發行規模的增長受市場環境及自身業績的影響并非一蹴而就。從圖表3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2004新基金發行出現了第一個小高潮,這主要是源于2003年基金整體業績的支撐。據統計,2003年所有偏股型基金的平均凈值增長率為18.96%,同年上證指數漲幅僅為10.27%。在經歷了短暫的火爆之后,2005年A股市場整體低迷,新基金發行規模也較前一年出現了萎縮。2006、2007兩年,牛市行情爆發,新基金發行規模乘勢也出現了大規模增長。

牛市偏股、熊市貨幣,基金發行順勢而為
除了發行規模和A股市場走勢有一定聯系外,不同時期設立的基金類型,也和市場走勢息息相關。
從圖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2004年、2005年和2006年8月之前的這段期間,貨幣型基金的發行規模集中爆發式發展。而這段時間,恰處于A股市場熊市周期中,和偏股型基金相比,貨幣型基金風險小的特點表現得更加明顯,投資者追求本金相對安全的需求更加強烈。基于這個市場環境,貨幣型基金得以快速發展也就不足為奇了。
2006年8月以來,A股市場進入了本輪的牛市周期。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基金內部結構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如果說,2005年的基金首發市場,偏股型基金和固定收益類基金還能平分秋色的話,那么2006年以后的市場,偏股型基金無可爭辯地占據了主導地位。特別是2007年11月市場發生調整之前,只有兩只債券型基金發售,其余全部都是偏股型基金。
通過比較過去兩年(數據截止日期為2007年第三季度末)基金平均季度發行規模與當季度市場(上證指數)走勢,我們發現二者的相關系數達到0.7,說明偏股型基金產品發行情況與股票市場走勢是息息相關的(圖表5)。
持有人結構總體趨勢個人化
資本市場牛市不僅使基金發行規模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基金持有人主體也逐步從機構投資者向個人投資者轉移。
通過比較2007年牛市的基金首發數據和2005年熊市的數據,我們發現2007年牛市64只基金平均認購戶數達到了40.82萬戶,這一數字是2005年熊市的20倍,同期,平均單筆認購金額僅為3.23萬份,是2005年熊市的1/4。這么明顯的變化,說明從熊市到牛市,基金發行的認購主體發生了較大地變化,個人投資者所占比重較之前有了大幅提高。

我們還可以通過基金每年公布的中報和年報中持有人結構的數據,分析不同類型基金持有結構隨市場的變化趨勢。
2006年中期之后,市場進入牛市行情,市場資金快速云集于高風險產品(股票型、混合型和封閉式基金),個人投資者占比迅速提高。2007年,高風險基金在繼續受到個人投資者追捧的同時,低風險產品(債券型、貨幣型和保本型基金)逐漸為機構資金主導。居民理財意識的逐步增強,基金逐漸被普通投資者接受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另外,2005年下半年之后,保險公司可以直接投資股票市場,促使保險公司等機構資金從偏股型基金中抽離,也是導致機構投資者比重下降的原因之一。2008年,隨著基金公司專戶理財業務的開通,偏股型基金中機構投資者的比重將繼續降低,個人投資者將是市場上高風險基金的絕對主導。
盡管經過十年的市場積淀,個人投資者的理財意識和理財能力較之前有大幅提高,但從實際投資結果看,機構投資者仍然是更勝一籌,從圖表8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市場處于上漲階段還是下跌階段,機構投資者的收益水平都高于個人投資者。因此,繼續加強投資者教育、樹立投資者正確的投資理念、培養良好的投資習慣,仍然任重而道遠。
編后
2008年的A股市場充滿了變數: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3萬億限售股解禁壓力,巨額再融資傳聞不斷,周邊市場傳導功能增強,美國次貸危機影響,人民幣升值,通脹壓力,奧運商機涌現……如此多的不確定因素都預示著今年的市場可能是風險加大,收益難料的一年。
市場醞釀的風險讓各方投資者謹慎行事。消極地遠離投資市場或許可以規避風險,但也可能失去機會。
市場的持續震蕩,基金年使市場的賺錢效應迅速遞減,投資者從沖動到觀望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投資者的審慎也投資品的創設機構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與2007年基金單日銷售超過1100億元的紀錄相比,目前新基金的日銷售量只有十幾億元,這種現象是超常增長后的一種常態的回歸,還是市場銷售繼續萎縮的端倪,需要作出一個基本判斷。普華永道在去年下半年一項調查中作出的“在許多市場都被視為難題的建立客戶基礎問題,卻被認為是在中國從業最容易的方面之一,原因是居民購買基金在中國非常普遍。”的結論正在遭遇市場的挑戰。面對挑戰,產品創設機構應如何應對?
市場持續低迷,發行節奏、發行規模需要調正;
銷售出現萎縮,產品創新、渠道創新擺上日程;
投資者猶豫觀望,產品營銷和品牌營銷同樣重要;
客戶流動性加速,客戶市場細分和既有客戶維護、目標客戶開發已成當務之急。
問題已經擺上案頭,求解的方法也是自然多種多樣,希望能夠業內能夠找到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