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后,股市出現較大震蕩,基金凈值起起落落
銀行“類基金”產品收益同樣不盡人意
投資者收益甚至本金都面臨損失風險
從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基金的銷售熱逐漸退潮,一些銀行乘勢推出投資股票、基金市場的人民幣理財產品。銀行將它歸類為“類基金”理財產品。
“類基金”理財產品有其自身特點,一是在資產配置方面,對開放式基金、股票、封閉式基金、新股申購、銀行存款投資均有一定比例的配置,投資范圍更加廣泛;二是“類基金”理財產品一般是每個月公布一次凈值,在每月或每個特定日期開放申購贖回,大大增強了投資本金的流動性。
相比銀行推出的債券型、結構性、打新股等封閉的固定期限產品,“類基金”產品可以定期申購和贖回,流動性更強、利用的投資工具更多,贖回的現金壓力更小。
然而,結合2007年下半年面世的“類基金”理財產品目前已到開放日的公開凈值來看,它們的收益情況卻盡如人意,除東亞銀行“香港增長基金”和工商銀行“東方之珠第一期”,其余產品均處于負增長狀態。
另外,要提醒投資人注意的是,各銀行推出的“類基金”產品在投資期限及認購門檻上都有所不同,有的是一年期,有的是三年期,有些是以5萬元為認購起點,而有些則更高。專家提醒說,投資人在購買之前要充分了解產品的資產配置、投資方向、管理運作機構的實力,對是否有申購贖回費等問題也要有所了解。

收費詳解
由于“類基金”理財產品可以在開放日申購和贖回,因此產品涉及的費用計算也比較復雜。一般情況下,這類產品的費用主要分為申購費和贖回費,也有少數銀行收取產品管理費和托管費。
大部分銀行收取申購費時,采取按照投資者投資本金的多少來分成幾個檔次,并且每個檔次的費用之間相差0.1—0.5個百分點,例如“光大銀行陽光基金寶—同贏五號產品3”,其申購費分為四個檔次;申購金額在20萬元以下,申購費為投資本金的1.2%;申購金額在20萬元—50萬元之間,申購費為投資本金的1.1%;申購金額在50萬元—200萬元之間,申購費為投資本金的1%;而申購金額在200萬元以上,申購費則為投資本金的0.8%。
關于“類基金”理財產品的贖回費用,大多數銀行一般按照贖回金額的0.5%來收取,但也有部分銀行會為了鼓勵長期投資,按照投資者投資年限機制來收取。例如工商銀行“代客境外理財產品—東方之珠”的贖回費用分成三個檔次來收取,如果投資者持有產品一年,贖回費為贖回金額的0.5%;持有產品2年,贖回費為贖回金額的0.3%;而持有產品2年以上,則不收取贖回費。
重點關注管理費
“類基金”理財產品風險比一般的保本型、穩健型理財產品高出許多。由于產品設計上的靈活性,使得管理人的主動型操作風險也有所增大,因此投資者要注重管理人以往的業績表現。除此之外,投資者在決定投資前一定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有些銀行甚至還會按照業績基準來收取管理費。
例如工商銀行于2008年2月1日推出的“基金股票雙重精選2008年第三期”理財產品。其收取的管理費用就比較復雜,產品管理費按累計凈值增長率是否超越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加以收取。

開放日 產品開放日為封閉期后的每周一,交易時間為開放日的9:00-15:00,投資者可在開放日交易時間段內提交申購、贖回申請。
投資領域募集的資金通過中融國際信托公司成立的信托計劃投資于證券投資基金、上市公司股票、也可進行新股申購,債券和其他貨幣市場投資工具等投資。
如果產品第t-1工作日累計凈值增長率低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則t日產品管理費為1.0%;如果產品第t-1工作日累計凈值增長率超過(或等于)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則t日產品管理費為1.5%,產品生效日當日產品管理費率為1.0%。產品第t-1工作日累計凈值增長率=(產品第t-1工作日累計單位凈值-1.0000)×100%。管理費每日計提,逐日累計,按月支付。業績比較基準:天相開放式基金指數收益率×65%+滬深300指數收益率×25%+1年期稅后定期存款利率×10%。
對于普通投資者,多少會存在看不懂計算費用的方法的問題,只是聽從銷售人員的口頭宣傳,然而這不能排除銷售人員避重就輕的解釋。總之,投資者應該清楚銀行類基金產品的費用問題,對于比較復雜的費用計算,投資者應該咨詢專業人士,不要草率的決定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別被“預期收益”忽悠
從“預期收益”這個角度來看,“類基金”理財產品與股票型基金其實相差不大。但基金是不允許在銷售時給出“預期收益”的,而銀行在推出“類基金”理財產品時往往給出了較高的“預期收益”區間,投資者切勿過分看重。
首先,“類基金”產品不同于打新股產品,打新股產品由于有新股發行數、中簽率、上市首日平均收益率等的依據,還能對“預期收益”作大概的匡算,而“類基金”產品又憑什么來預測其收益率呢?證券市場本身存在很大的不可預測性,而這類投資證券市場的“類基金”產品,其收益必定存在著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最終收益還要看市場表現及管理人的操作水平。
其次,“類基金”產品的最終收益除了管理費外,還要扣除“投資顧問費”。所以投資者要獲得與基金同樣的收益,其實還是比較困難的。
另外,基金的運作還要受到《基金法》等一系列法規的約束,而銀行的“類基金”理財產品由于橫跨了銀行、保險、信托、證券投資幾個行業,在相當程度上繞過了“分業經營”的模式,可以說沒有直接監管的機構,所以造成銷售時的夸大和誤導。對此,我們投資人可得保持清醒,千萬別被“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