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2008年新年的到來,有關北京奧運會的雜音也不斷傳出,先是境外一些人利用達爾富爾問題將矛頭指向北京奧運會,然后是美籍導演斯皮爾伯格辭去北京奧運會藝術顧問身份,接著是發生在西藏的騷亂令這股雜音驟然加大,以及全球奧運圣火傳遞活動甚至在一部分國家遇到了暴力阻撓……
視尊嚴勝過生命的中國人理所當然地憤怒了,互聯網上出現了幾乎是一邊倒的反西方言論。然而,要小心,這是一場比成功舉辦一屆奧運會更艱難的國家營銷戰,僅靠民族主義情緒的發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其實,巨大的危險背后是巨大的機會,這是“危機”一詞的真正涵義。對于立志成為全球經典、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奧運會之一的北京奧運會而言,這一目標的背后,便是眾多全球注目的公共事件,以及最為強大的傳播載體。因此,那些對中國抱有偏見的人,分裂分子,基于政治考量而對中國采取強硬政策的人,以及自視在文化、道德上優越于中國人的某些西方精英、媒體,自然要拿此說三道四、制造事件,以期贏得更多的關注。這是非常自然的事。
但是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講,紙里是包不住火的,在傳播中,所有的真相終將大白于天下。雜音在制造“麻煩”的同時,也為中國提供了一個說明事實真相的機會。比如,達賴喇嘛公布了一張照片,說是解放軍扮成喇嘛,以給世人造成喇嘛煽動騷亂的印象。但真相是,照片是2001年武警西藏總隊第二支隊官兵在參與電影《天脈傳奇》拍攝過程中,作為群眾演員分發劇服時被拍攝的。

因此,無論是國家營銷還是企業、組織機構營銷,都必須遵循傳播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真實。只有真實的傳播才有說服力,才有殺傷力,才能達到傳播的目的。而國家營銷傳播戰,其實質便是以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贏得其他國家人民的信賴、尊敬、支持,從而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為全人類創造價值。
在贏得心智的國家傳播戰中,單純的憤怒是無濟于事的。面對偏見甚至無知,我們需要更多的有價值的、有創意的、人性化而非生硬的溝通,讓國外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這也是中國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所必須履行的使命。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是“中國制造”的崛起,但未來30年中國所面臨的一項更為艱巨的任務是國家營銷。在中國國家營銷的過程中,北京奧運會只是其中令人振奮的一個篇章。在未來的中國國家營銷的過程中,政府機構、社會公共機構、非正式組織、協會、企業,乃至每一個中國人,都要在營銷上不斷學習與進步,才會以最強音奏響中國和平崛起的交響樂章。它帶給世界的將不再只是中國企業品牌群體融入全球化浪潮,還有“中國”品牌與世界人民互動而譜寫的億萬個故事……
中國,你準備好開始這段奇妙的旅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