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金錢的“魔力”的?當寶寶有了錢之后會不會由著性子亂花?我們能不能將零花錢當作對孩子的一種獎勵,寶寶表現好的時候就給,犯了錯就不給?能不能啟發孩子通過家務勞動來掙錢?能不能用金錢來替代我們對孩子的陪伴,以彌補工作忙碌的父母對孩子的歉疚心理?如果給零花錢的話,該給多少,按什么方式給,要不要干預孩子的花費預案?要不要鼓勵孩子把錢都存起來?相信每個父母心中對此都有很多困惑。我們不妨來看看專家和過來人的建議。
不同年齡的寶寶發放零花錢的方式應該有所不同。
對于2~3歲的寶寶:
2~3歲的寶寶已經懂得分辨紙幣和硬幣的圖案,明白錢幣的購買和流通功能,但這個年齡的寶寶沒有計劃性和自控力,有些寶寶有即時的消費愿望時,臨時給他一些錢,并提醒他拿找零和收銀小票。父母可以用淺顯的語言對孩子講明拿找零和發票的重要性,特別是即刻用找零替孩子買一根棒棒糖或一個橘子,最能讓孩子直觀地看到找零的用處。
由于2~3歲的孩子有把各種東西都放入嘴里嘗一嘗的習慣,因此給孩子紙幣比硬幣安全得多,并教導孩子在付錢之后,開吃零食之前,要洗手。
對于4~5歲的寶寶:
4~5歲的寶寶可以每周發放零用錢了,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一定的計劃性,但有時候還是避免不了與小伙伴攀比花費和沖動花費,每周一次零花錢的發放,既控制了他沖動消費的數額,又讓他“兩手空空”的等待期不會過長。而定時發放零用錢相當于給孩子發放“工資”,你可以就這份“工資收入”對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如有禮貌、能夠整理自己的房間并自行穿衣、系鞋帶、不睡懶覺,不超時超量看動畫片等。你可以一個一個分階段地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但如果寶寶在這期間有反復、會犯老毛病,不必用克扣零花錢的方式來懲罰他。要讓零花錢成為激勵機制而不是懲戒機制。
對于6歲以上的寶寶
6歲以上的寶寶,已經能有條有理地列出計劃表,知道一個月有30天或31天,包含4個多星期;知道一年有12個月,紅包要過年時才有。這一階段的孩子可以嘗試一個月發放一次零花錢;如果他實踐下來,后半個月“身無分文”,那就把零花錢分成兩份,每隔半個月發放一次。隨著寶寶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能力的增強,他的購買計劃會逐漸增多,同時,寶寶會回來抱怨原來一塊八一罐的可樂現在漲價到兩塊了,“媽媽,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漲零花錢了?”千萬別認為這是無理取鬧,父母與寶寶坐下來仔細商議,對零花錢的新數額達成協議,這對寶寶來說是意義非凡的進步,從中寶寶可以學會如何搜尋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如何擺事實講道理來爭取自己的權益;寶寶的“加薪建議”也許不會100%得到滿足,這也會啟發寶寶:談判是要互相妥協,互相諒解,互相退讓的。寶寶的零花錢增加了,為預防寶寶無休止地將零花錢花費在置換游戲卡、游戲幣和“垃圾食品”上,可以要求這個年齡的寶寶建立自己的小賬本,便于父母隨時對孩子的消費進行監控。孩子的消費范圍越廣泛,父母的監控和干預越必要。因為6歲是孩子獨立意識萌芽的關鍵階段,告訴他什么東西是允許購買的,幫他分清什么是“想要的”,十分重要。前者是告訴他家庭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后者是讓他從紛繁的物欲中了解到,什么是對自己而言,必不可少的東西。
專家點評
對于“零花錢”的問題,是典型的“小問題、大學問”,因為它們涉及到太多的蘊含:
錢幣可作為智力玩具
無論硬幣和紙幣,部蘊藏著豐富的細節和文化內涵,我們可以借此提高孩子觀察能力、普及文化常識。
金錢觀
讓孩子懂得,金錢是勞動所得、用來滿足生活需要的。讓孩子看自己的工資單并聯想每天父母如何工作。
消費觀
通過舉例讓孩子了解基本消費和奢侈消費的區別,認識節約是對勞動的尊重,杜絕奢侈消費、攀比心理。
自主能力
定期、定量地給孩子零花錢,規定孩子負責給自己買鉛筆,剩余的自由消費,這樣可促進孩子的自主意識。
財商培養
適當地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計劃,引導孩子理性消費的能力,向孩子滲透開源節流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