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日,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和日本外相高村正彥分別代表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2007年度日本政府對華日元貸款政府換文,這是日本最后一次對華提供低息長期貸款。日本早在2005年就宣布將于2008年度終止新的對華日元貸款項目,并且從2004年度開始逐年減少對華日元貸款額度。
在日元貸款終止之際,回顧29年來日元貸款在中日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對于中日關系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日元貸款概況
始于1979年的日元貸款是日本對華援助最主要的一部分,屬有償資金援助,具有規模大、利率低和還款周期長的特點。日元貸款一般先由作為實施機構的日本國際協力銀行(JBIC)進行審查,再由日本政府確定貸款金額和貸款條件,并與中國政府交換公文,然后由JBIC和借款方之間締結借款合同,實施貸款項目。
日元貸款的年利率為1.5~0.75%,還款期30~40年。日元貸款主要分兩個階段,從1979年到2000年期間,日元貸款是分批進行的,平均每5年決定一個批次的貸款總額,總計四批貸款25807億日元(約合215億美元),項目138個。其中,農林水利占貸款總額的11%,交通通信占49.2%,能源占17.6%,城建環保占12.6%,其他占9.6%。貸款項目遍及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大多是中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已有一大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從2001年開始,日本政府對日元貸款的合作方式從分批改為單年度承諾貸款方式,貸款領域也從以基礎設施為主轉為生態建設、城建環保、人才培養、公共衛生及扶貧開發等方面,貸款地域從面向全中國變為重點關注中西部地區。
日本緣何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
1、日本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卞進行的。中日兩國一衣帶水,也曾兵刃相見。日本侵華戰爭對兩國關系的影響是致命性的,戰爭陰影一直延續至今。二戰后,中國政府明確放棄了日本戰爭賠償。當時中國的考慮是,戰爭給兩國人民都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巨額賠款會讓飽受連年戰爭之苦的日本人民生活雪上加霜。所以,出于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和重建友好關系的考慮,中國放棄了索賠。中國的以德報怨,加上日本有識之士的負罪感,成為推動日本對華提供日元貸款的最初動力。
2、日本向中國提供日元貸款也是其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日元貸款作為日本戰后恢復國際信譽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日本外交政策中最強有力的工具。應該看到,二戰后,日本政治外交活動受到很大限制,開展以政府開發援助(ODA)為主的經濟外交成為其恢復國際聲譽、擴展政治影響的主要途徑。日本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剛剛實現經濟復興,還沒有完全擺脫接受國際援助的情況下,就開始了較大規模的對外援助,并于1964年加入了西方國家對外援助體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下屬的開發援助委員會(DAC),逐步發展成為僅次于美國的援助大國,并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援助、投資和貿易三位一體”的開發援助模式。中國作為東亞地區的大國,又是日本的近鄰,日本希望通過日元貸款和其他援助方式,營造一個有利于日本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又能打開進入中國市場的大門。
3、以援助代賠款,以援助促出口,是日本提供日元貸款和其他援助的一個重要戰略考慮。這種將援助與貿易和投資捆綁在一起的三位一體的援助模式不僅幫助日本實現了經濟復興和發展,還達到了重返國際社會的目的。日本通過把“賠償”巧妙地轉化為“合作”,把被動的義務轉換成了主動的“善行”。這種做法給日本帶來了雙重好處,一方面彌補戰爭罪行,恢復國際信譽;另一方面,也達到了保障資源供給,擴展海外市場和鞏固地區影響力的目的。日本前駐聯合國大使中川融都曾坦言:“把戰爭賠償與經濟援助結合起來,從結果上看,對我國擴大貿易發揮了作用。”
4、從援助效果上看,日元貸款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日本經濟發展帶來巨大機遇。在日本經濟泡沫崩潰之后的10多年中,中日合資合作以及援助項目帶動的對華出口,使得許多瀕于破產的日本企業起死回生,為日本經濟走出低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日本是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地,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之一,2006年中日貿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到2007年10月,日本對華投資超過60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日本在亞洲投資的首選地。中國企業對日投資也開始起步。中國發展機遇論,也成為日本經濟界人士的主流觀點。
終止對華日元貸款多有原因
2004年11月,日本開始提出要終止對華日元貸款。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2004年11月訪華時表示:“對華ODA已經到了該畢業的時候。中國經濟現在發展順暢,我希望中國早日成為對華ODA的畢業生。”此后,日本政府明確表示,決定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終止對華日元貸款。歸結起來,日本終止對華日元貸款,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日本終止對華日元貸款與日本整體對外援助戰略調整分不開。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政府援助更明顯地從服務于經濟利益轉向服務于政治目標,為邁向政治大國鋪路,這是日本終止對華日元貸款的一個重要背景。小泉政府提出了政府開發援助新戰略,主要包括4方面的內容:反恐斗爭;構筑和平;強化日本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把亞洲的經驗推廣到非洲。日本外務省決定把“不穩定的弧形地帶”,即東亞、中亞、中東地區以及非洲地區作為政府開發援助的主要對象。日本還新設立了“對外經濟合作戰略會議”來直接管理政府開發援助業務,從而更加戰略性、效率性地實現政府開發援助的目的。可見,日本對外援助的重點和地區都有所調整。
其次.日本自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崩潰后長達10年的經濟低迷期,是促使日本終止對華貸款的直接原因。經濟低迷期間,巨額財政赤字,經濟機構改革、財政重建、振興經濟等問題成為困擾日本的難題。為此,日本國會在審議年度預算案時,對日元貸款部分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削減。與此同時,中國卻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展現了巨大的經濟活力,在出口和吸引外資方面遙遙領先。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讓日本感到巨大的競爭壓力。出于對中國實力上升的擔心,也成為日本決定終止對華日元貸款的原因之一。
最后,日本國內一些右翼保守人士的民族主義情緒,加速了對華日元貸款的終止。例如,由于自民黨的一些議員不滿意中國在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以及東海油氣田開發等問題上的態度,原計劃在2005年度向中國發放的日元貸款曾被一度凍結。少數右翼人士認為,中國對日本提供的日元貸款沒有心存感激,反而抓住靖國神社問題不放。這種錯誤觀念,不僅傷害了包括中國在內的曾經飽受日軍侵略之苦的東亞國家和人民的感情,也破壞了日本通過發展援助辛辛苦苦營造起來的友善氛圍。
客觀評價日元貸款雙方有責
終止對華日元貸款,是日本對外援助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性標志,也是中日關系中一件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
中日兩國政府層面對以日元貸款為主的對華開發援助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種積極評價也是客觀的。2007年12月1日首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方代表團團長、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講話中明確表示:“日本政府提供的開發援助資金,為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此中方給予高度評價。”日方代表團團長高村正彥外相在致辭中也表示:“過去3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長足發展。中國經濟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日中經貿關系。日中兩國經濟相互依存,互不可缺,互利雙贏,這對促進本地區和世界經濟的發展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從中日兩國官方表態來看,日元貸款實現了中日互利共贏,為兩國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和促進作用。
從中日民間層面來看,應該盡量避免用極端民族主義的眼光來看待日元貸款。從中國民眾方面來看,應該認識到日本作為中國最大的援助國,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和建設所作出的貢獻。盡管日元貸款具有戰爭賠款的色彩,但是應該看到這是日本在中國主動放棄賠償要求后提供的,對于這種善意釋放應該充分接受。因此,中國民眾應對日元貸款項目進行充分了解。從日本民眾方面來看,應該全面客觀認識中國,不能以中國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來作為衡量中國需不需要援助的標準。同時,要充分理解中國人民的歷史感受,不能輕率地認為對華日元貸款只是對中國的恩惠,中國人民為此應該無條件感激。總之,任何一個歷史事件的評價最終都要交給人民和歷史,客觀公正地解讀日元貸款的作用和意義,對中日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
日元貸款雖然終止了,但是日本對華發展援助的另外兩部分:無償資金援助和技術援助還將繼續。我們應該看到,援助作為一種重要的媒介,還將繼續在中日兩國的經濟發展和雙邊交往中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