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入WTO后,跨國公司投資作為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形式,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資本流動進一步加快,跨國公司投資已經成為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逾190個,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國公司近480家在華投資了2000多個項目。中國加入WTO后,國家先后發布實施了新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外商投資電信、民航、銀行、保險、證券、船舶、創投、租賃以及外商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上市公司國有股、法人股向外商轉讓、QFII等多項法規,增加了政策的透明度,提升了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信心。相比人世前后,跨國公司對中國進行的產業轉移和直接投資出現了若干新動向、新趨勢。
投資力度加大,結構優化
1979—1984年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僅為41.04億美元,1995年達到375.21美元,2005年達到603.25億美元,2006年達到694.68億美元,在全球東道國中排第四位,發展中國家中排名第一。實際使用外資占全球總額的6.72%,與2005年所占比重相比下降了大約1.5個百分點。截至2007年底,全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約7666.65億美元,其中2007年新批外資項目37871個,比2006年減少8.69%,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747.68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13.59%。比1985年的19.56億美元增加了3722%,且2007年的增速比2006年明顯提高。
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資本、技術、知識等要素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增強,以尋求知識創新為導向的高級形式,即高資本、高技術、高知識型投資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導。在國際直接投資急劇增長的同時,在外商投資最集中的加工制造業中,出現了投資從初級產業和資源加工型產業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的轉移,高新技術產業、研發領域、高端制造環節和環保產業的外商投資比重進一步提升,投資結構表現出明顯的高級化特征。截至2006年在累積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中,農林牧漁業占不到3%,制造業占71%,服務業占約26%。由于金融服務業市場開放和外資的大量涌入,近兩年,外商投資結構有了明顯的變化。2006年,外商投資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00.77億美元,占全部的比重為57.69%,在上年大幅下降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了2.03個百分點。其中,宏觀調控主要行業的外商投資得到有效控制,鋼鐵、水泥行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為1.41億美元和1.09億美元,降幅為66.67%和55.67%。服務業貿易領域(含金融、保險、證券)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7141家,同比下降4.31%,實際使用外資211.39億美元,同比下降11.03%,占全部的比重為30.43%;其中非金融領域的實際使用外資146.92億美元,同比增長25.79%。在具體行業方面表現差異很大:金融、保險、證券領域實際使用外資64.47億美元,盡管比上年下降46.64%,但仍保持較高的水平,占全國服務貿易領域吸收外資總量的30.5%;旅館業實際使用外資3.99億美元,同比增長84.57%;除銀行、保險、證券以外的其他金融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2.94億美元,也實現了33.68%的增長;房地產業實際使用外資82.3億美元,同比增長51.89%,占服務貿易領域吸收外資總量的38.9%,其中的房地產開發企業約占90%,另外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企業和其他與房地產相關的企業投資約占10%;娛樂、文化、體育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大幅度下降了50.58%,金額為1.03億美元。
投資方式更加多樣化
入世后,跨國公司加快進入中國的同時,投資方式逐步突破了傳統的“三資”模式,呈現出更加多樣化的新局面。從合資、合作到并購中國企業,從單個項目投資擴展到整個產業鏈,或在中國建立健全產業配套體系。服務市場、資本市場、農業市場、教育市場成為投資新的“亮點”。
1、外商獨資方式發展迅速。在2007年新批準的37871個外商直接投資項目中,獨資企業為29543個,占78%,而合資、合作等其他形式僅占22%。由于管理模式、觀念、法律政策、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差異,以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中國投資環境的改善及跨國公司的“日漸成熟”,跨國公司設立獨資企業的跡象日益明顯,實行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對企業的控制及技術保密是其內在的原因。隨著中國利用外資體系融入經濟全球化,跨國公司在華直接投資實行完全控股或獨資的傾向將進一步強化。
2、跨國并購已成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跨國并購在國際直接投資中越來越占有主要地位,跨國并購投資在FDI總量中的比重越來越高。1990年全球跨國并購額為1510億美元,1999年增長至7201億美元,占全球國際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由72%上升到83%。1991—1999年全球并購額年均增長19%,遠高于同期全球FDI的增長速度。相應地,綠地投資地位不斷弱化,從1990年到1999年,綠地投資占FDI的比重由28%降至17%。
外資對中國企業的并購主要有三條途徑,一是通過資本市場的買賣行為來實現。二是在國有企業轉軌改制過程中,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參與國有企業的改組改造。三是跨國公司開始將新的合作伙伴鎖定在日益成長壯大的中國民營企業,民營企業采用完全市場化的經營機制,與跨國公司的磨合相對容易。
跨國公司“中心”和總部落戶中國進程加快
1、跨國公司將生產制造中心向中國轉移的速度加快。跨國公司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加入WTO,為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制造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跨國公司對于制造業領域的投資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他們對已有投資項目進行調整、整合,對有發展前景的項目加大投資和增資,對沒有發展前景的企業則停止經營或者轉產經營,有的索性關掉或者出售給別的公司。
2、投資研究與開發——使中國成為地區研發中心。在轉移制造業的基礎上,跨國公司加快了研發本土化的戰略調整,到中國入世前,已經有數十個獨立的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究開發中心。中國入世后,這個發展趨勢得到加強。過去,主要是IT行業在中國投資研究開發中心,現在,其他制造業企業也積極在華設立研究開發中心。這些研發機構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生物制藥、精細化工、運輸設備制造等行業,從地區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天津等外商投資集中的地區。
3、為了增強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降低采購成本,許多跨國公司開始在華設立全球采購中心。因為在不少消費品制造領域,中國企業已經擁有了相當強的競爭力,跨國公司往往不需再投資建立新的制造廠,只要下訂單進行采購,或者對某些制造業項目進行收購便可以達到目的。這也是最近世界著名跨國公司紛紛加強在華采購力度的原因。
4、投資生產服務業——使中國成為地區管理營運中心。隨著中國入世承諾的兌現,跨國公司逐步進入中國服務業領域。包括銀行、保險和證券在內的金融業,包括批發、零售、外貿、物流在內的流通業,包括增值電信和基礎電信在內的電信服務業以及包括法律、會計、管理、公關等業務在內的專業咨詢業,都成為跨國公司進入的熱點。
隨著跨國公司進入這些新開放領域,他們有可能在中國實現投資業務的橫向一體化。在此基礎上,跨國公司有可能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最近,不少跨國公司正在醞釀把在中國的投資性公司(俗稱傘形公司)升格為公司在中國或者在大中華區的地區總部。有的公司則把中國地區總部作為亞太總部。他們在地區總部之下,往往還設有采購中心、銷售中心、研究開發中心、培訓中心、財務結算中心、政府事務中心、媒體事務中心等。根據公司運營需要,跨國公司主要在中國華南、華東和華北設立這些運營中心。
投資區域發生變化
據商務部研究院對《商業周刊》全球1000強跨國公司的調查統計來看,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將是跨國公司未來三年直接投資的首選地區。從選擇投資區域企業數量分布來看,長三角經濟圈占47%,環渤海經濟圈占22%,珠三角經濟圈占21%,中西部地區占8%。環渤海經濟圈對跨國公司投資的吸引力首次超過珠三角經濟圈。如按中東西三大板塊分類,東部地區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為86.18%,中部為9.22%,西部僅為4.6%(1999)。研究還表明,92%的跨國公司選擇在開發區投資,這說明開發區在吸引跨國公司投資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近期,珠三角一些傳統制造業正處在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受到匯率、出口退稅和各種成本上升的影響,不斷有企業停產倒閉或轉移到內地。超過一萬家港臺企業撤資離去。據調查,大量企業將遷往其他省區甚至東南亞國家。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關閉的鞋廠中,有約50%遷到新特區武漢、長沙和江西、廣西等地,25%遷到東南亞的越南、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或印度等地,另有25%在觀望中。據記者了解,不僅僅是制鞋業,著名的日本精密電子生產商奧林巴斯也已撤離東莞,將工廠遷往越南。而富士康也是將10億美元的投資項目提前于2007年投向了武漢,5萬名廣東富士康員工也將撤往內地多個分部。
優惠政策的吸引作用逐漸降低
在加大對中國投資的同時,跨國公司對投資環境的認識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對著眼于中國市場長期發展的跨國公司而言,優惠的外資政策在其區位投資決策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斷下降,跨國公司更為關注的是當地的綜合投資環境。對投資環境的認識已從最早的“三通一平”硬件環境和稅收等優惠政策,轉變到對當地產業配套能力、人力資本、政府效率進而擴展到當地經濟、制度、法規和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迄今,中國已兩次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發布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并嚴格控制外商投資“兩高一資”(高污染、高能耗和資源性)領域。全國人大十屆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將外資企業和內資企業的所得稅合二為一,對境內企業稅收實現了“四個統一”:即內資企業、外資企業適用統一的企業所得稅法;統一并適當降低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和規范稅前扣除辦法和標準;統一和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稅率統一定為25%,具有一定的競爭力。新稅制對現有企業給予過渡期的照顧,外資若進入中國鼓勵發展的產業或投資領域(如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減排治污項目),仍有政策優惠。在政策明朗之后,許多現在采取觀望態度的企業尤其是產品面向中國本土的投資企業反而開始進入中國。
服務外包將成為投資的重要形式
當前,以現代服務業以及高端制造和研發環節轉移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正在興起。
2003年以來,大型跨國公司開始加速向中國轉移服務外包業務。《中國服務外包發展報告2007》顯示,2006年中國承接的離岸服務外包業務的市場容量為13.8億美元,是1999年的7倍,比2005年增長48.4%,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70億美元,年均增長超過50%,未來5年復合平均增長率將達到37.9%。在軟件、數據處理、商務中介、動漫制作設計、研發等領域,我國承接的國際服務外包都已頗具規模,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新興的全球外包中心。
國家商務部于2006年推出了“千百十工程”,并和信息產業部共同認定了兩批共11個城市為“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第一批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包括上海、西安、大連、深圳和成都,第二批為北京、天津、南京、杭州、武漢、濟南。所謂“千百十工程”,即在5年內,每年投入不少于1個億的資金,建設10個服務外包基地,吸引100家跨國公司將部分外包業務轉移到中國,培養1000家承接服務外包的企業。
服務外包是現代高端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等特點。發展服務外包是優化外商投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重要方式,同時,服務外包也為我國優化吸收外資結構提供了新的機遇。中國的服務貿易發展還仍有較大的空間。目前,美國、日本和歐洲作為世界三大軟件外資方,在2005年分別向國外發176億美元、106億美元和60億美元的業務,而中國只分別承擔了其中的2.38億美元、5.68億美元和0.15億美元的業務。因此,要不斷創新投資促進的理念和方式,在繼續鼓勵跨國公司將高端制造環節和研發環節轉入中國的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中國打造成國際服務外包業務的重要承接地,引導跨國公司將具有一定規模的服務外包業務放在中國,從而形成中國吸引外資新的增長點。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學院。本文系天津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跨國公司在華投資新趨勢及天津面臨的新機遇分析”(20062403)的中期成果)
(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