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越南唇齒相依,兩國友誼源遠流長。20世紀,在以毛澤東、胡志明為首的兩國老一代領導人的精心培育下,中越兩黨兩國之間曾建立了特殊深厚的革命情誼,共同譜寫了“同志加兄弟”的友好詩篇。但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當時極其特殊、復雜的國際背景下,中越關系也一度處于緊張對立的不正常狀態。1990年9月,越南阮文靈總書記、范文同顧問和杜梅部長會議主席內部訪華,在成都同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進行歷史性會晤。雙方領導人一致同意,本著“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精神來開啟中越關系的新篇章,打破了封凍長達10余年之久的兩國關系的堅冰。1991年11月,新上任的越共中央總書記杜梅、部長會議主席武文杰正式訪華,雙方發表聯合公報,正式宣布中越關系實現正?;?,中越兩黨兩國關系由此步人嶄新的歷史發展新階段。正常化以來,中越關系多點開花,全面深化,不斷朝著“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同志”的目標和方向扎實推進。
高層頻繁互動:引領中越關系發展
中越兩黨兩國領導人每年都進行互訪,隨時就重大問題交換意見和看法,增進信任,協調立場。越共前任總書記杜梅、黎可漂和現任總書記農德孟,以及幾任國家主席、政府總理等越南高層領導人都不止一次訪問過中國,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也都先后對越南進行過正式友好訪問。2008年5月30日,越共總書記農德孟再次訪華。頻繁的高層接觸已經成為中越關系發展的一大特色和亮點。高層互動不僅及時為中越關系提供高屋建瓴的戰略指導,不斷注入新的活力,而且有力地帶動了雙方在各個領域的友好往來與互利合作深化發展。
1999年2月,越共中央總書記黎可漂率團訪華,中越最高領導人發表《聯合聲明》,共同確定了新世紀兩國“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關系框架,這一框架后來成了指導新世紀中越關系發展的“十六字方針”。在此精神指導下,中越兩國于1999年底、2000年底先后簽署了《陸地邊界條約》、《北部灣劃界協定》和《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圓滿解決了陸地邊界與北部灣劃界問題,成為中越關系深化發展的兩大標志性成果。
進入21世紀以后,胡錦濤、農德孟等中越新一代領導人,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共同規劃了未來兩國關系的發展方向,不斷豐富和拓展中越關系,在“十六字方針”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四好關系”,把永做“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同志”作為新時期中越關系發展的大目標和大方向。2006年8月,農德孟選擇中國作為其連任后的首訪國家,以示越方對中越關系的高度重視。同年11月,胡錦濤也應邀對越南進行國事訪問,成為“中越關系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在此訪前,兩國還成立了“中越雙邊合作指導委員會”,這是兩國間規劃、指導雙邊合作的最高機制。
經濟貿易合作:全面推進碩果累累
關系正常化以來,中越兩國在經濟領域的交往與合作與日俱增。首先。中越雙邊貿易持續快速增長。1991年中越關系實現正?;?,當年的雙邊貿易額只有3200多萬美元,到2006年時攀升到99.5億美元,15年增長了310倍。2007年兩國貿易額再創新高,達到151.174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1.9%,提前兩年并大大超額完成了兩國政府總理達成的到2010年實現兩國貿易額100億美元的目標。
其次,中國對越南投資穩步增長。1991年底中國在越南只有1個投資項目,投資金額為22萬美元。到2005年底,中國在越投資項目已達352個,累計金額7.32億美元。2006年12月越南加入WTO后,中國對越南投資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07年中國對越直接投資項目為115個,協議金額4.6億美元,在各國和地區對越直接投資中居第7位。截至2007年12月,中國對越南直接投資項目累計為536個,協議金額16.99億美元,在各國和地區對越直接投資中居第12位。
再次,越南成為中國在東南亞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場。中國對越南開展承包工程業務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但發展迅速。2005年中國企業在越新簽承包工程合同總額11.3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2.75億美元,分別是2000年的13倍和3倍,越南成為中國在東盟的第一大和海外第七大工程承包市場。截至2007年底,中國企業在越南累計簽訂承包勞務和設計咨詢合同額達81.8億美元,累計完成營業額34.5億美元。
此外,在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和東亞地區一體化一再提速的大背景下,中越也創造性地提出并致力于推動一些次區域合作倡議。如2004年5月越南首次提出了“兩廊一圈”合作設想(“兩廊”為“昆明一老街一河內一海防”和“南寧一諒山一河內一海防”經濟走廊,“一圈”為“環北部灣經濟圈”)和2006年7月中方提出的“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構想。兩者同為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的次區域合作,既有交叉也有重疊。前者是后者的起點、基點和重點。后者則是前者的拓展、延伸,可使前者更加充實、更富成效,與地區和國際接軌更加順暢。“兩廊一圈”與“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的實施,有利于充分發揮中越海陸相連的地緣優勢,大幅提升中越雙邊經貿合作的層次與水平。
邊界領土爭端:先易后難逐步解決
中越邊界領土問題,包括陸地邊界、北部灣劃界和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權和海洋權益爭議等三個方面,這既是極其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是十分敏感的現實問題,對兩國關系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潛在制約作用。中越關系正?;?,在雙方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直接指導下.兩國決定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全面鋪開邊界領土問題談判,謀求通過和平談判協商的方式逐步解決邊界領土爭端問題,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展。
1、 妥善解決陸地邊界問題。中越陸地邊界線約長1350公里。20世紀70年代中期,兩國曾進行過邊界領土問題談判,但未能達成任何協議。1991年中越關系正常化以后,兩國開始就邊界領土問題進行實質性談判。1994年到1999年,中越聯合工作組在河內和北京共進行了16輪陸地邊界談判,最終達成一致。1999年12月30日,兩國在河內正式簽署陸地邊界條約。2001年7月6日,兩國在北京舉行了陸界條約批準書互換儀式,條約正式生效。同年12月27日,雙方在廣西東興和越南廣寧芒街接壤處樹起了第一塊新界碑,陸地邊界的勘界立碑工作可望在2008年全部完成。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陸地邊界將成為一條永久和平穩定、睦鄰友好的紐帶。
2、 圓滿解決北部灣劃界問題。北部灣是中越兩國共同擁有的“C形”半封閉海灣,在歷史上兩國從未對北部灣進行劃分。中越就北部灣劃界問題的最早一次談判于1974年8月在北京舉行。1991年中越關系正?;癁楸辈繛硠澖鐔栴}的解決帶來轉機。從1992年到2000年的9年中,雙方共舉行了7輪政府級談判、3次政府代表團團長會晤、18輪聯合工作組會談及多輪的專家組會談,平均每年舉行5輪各種談判或會談。2000年12月,中越兩國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關于兩國在北部灣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劃界協定》和《中越北部灣漁業合作協定》。2004年4月,中越簽署了《漁業合作協議》的補充議定書,同年6月,《劃界協定》和《漁業合作協定》同時生效。關于北部灣灣口海域劃界問題,目前雙方也已進行多輪談判,并簽署了《北部灣油氣合作框架協議》,兩國海軍還在北部灣進行了多次聯合巡邏,共同維護北部灣地區的穩定秩序。
3、 開展海上問題談判。南沙群島雖然主權屬于中國,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等國先后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并非法占據了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1990年中國正式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期望通過和平談判、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涉及南海爭端的這些國家解決問題。關系正?;院螅袊驮侥现鸩浇⑵鸷I蠁栴}談判機制,旨在根據先易后難的原則,通過和平談判逐步尋求雙方均能接受的基本和長久的辦法來妥善解決南沙領土爭端問題。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促進在南海開展務實合作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2004年11月,中、菲簽署在雙方爭議地區共同勘探油氣資源的協議。2005年3月,中、菲、越三家石油公司在馬尼拉簽署了《在南中國海協議區三方聯合海洋地震工作協議》。這些既是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張的有益實踐,也是落實中國與東盟《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重要舉措,有利于維護南海地區的局勢穩定。然而,南沙爭端是一個遠比中越陸地邊界與北部灣劃界敏感、復雜和棘手的問題,解決起來難度十分巨大,需要各方更大的耐心、恒心和更高的政治智慧,并付出更長的時間。
執政經驗交流:深入務實取長補短
中越山水相連、文化相通、理想相同、利益相關。兩國都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以前都曾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如今都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致力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希望通過改革開放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兩國改革都率先從農村的包產到戶開始,然后再向城市推進。甚至兩國改革所遇到的問題和面臨的困難都有相似性。可以說,中越兩國是在前無古人的背景下,探索一條適應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因此,兩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所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對雙方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意義。
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和越南共產黨之間的交往日益頻繁,形式更加多樣,領域不斷擴大,內容更加豐富。雙方頻繁互派考察團赴對方國家考察學習,舉辦各種形式的理論研討會,不斷加強共產黨執政下的治國理政經驗交流,希望能夠取長補短,降低改革成本,盡量不走彎路或少走彎路。通過黨際交往渠道開展執政經驗交流可謂務實深入,成效顯著,成為新時期中越關系的新亮點。2003年以來,中越兩黨已經連續舉辦了3次高層次、大規模的理論研討會,就如何建設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等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
2003年10月,中越在北京舉辦了主題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首次兩黨理論研討會。兩黨就如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進行深入研討,不僅有助于深化各自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對促進兩黨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友誼與合作也有積極作用。2004年2月,主題為“執政黨的建設——中國的經驗,越南的經驗”理論研討會在河內隆重召開,這是中越兩黨聯合舉辦的第二次高層理論研討會。雙方直接切人如何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這一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和長治久安的根本問題,相互深入交流各自探索這一重要問題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共同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第三次中越兩黨理論研討會于2007年7月在中國貴陽市召開。雙方圍繞“社會主義建設中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不僅相互分享了各自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也展示了兩黨繼續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征程上進行的不懈探索和新的理論認識高度。
隨著兩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一步推進,中國共產黨和越南共產黨將繼續認真落實兩黨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加大力度把中越兩黨之間的理論交流和研討不斷推向深入,使其在促進各自黨和國家建設、促進中越關系全面發展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中越關系前景:正視分歧歷久彌堅
中越關系曾經風雨,歷久彌堅。實現正?;?7年來,中越睦鄰友好關系快速發展,碩果累累,完全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和發展戰略需要,也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睦鄰友好已經深深扎根于中越兩國人民心中,沿著“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針”,永做“好鄰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同志”是大勢所趨,是中越關系發展的大目標、大方向,也是兩黨兩國在處理涉及雙邊關系的任何問題都必須要顧及的最重要因素。
不可否認,中越之間的確存在一些無法規避的歷史與現實問題。但只要雙方秉承“十六字方針”,堅持以“四好關系”大局為重,根據不同問題的不同特點,采取恰當的方式方法加以妥善解決,中越關系將會排除干擾,穩步推進。
比如,對于復雜的懸而未決的南沙爭端問題,中越雙方遵循兩國領導人達成的共識,堅持通過對話協商加以妥善處理,來維護南海穩定和中越關系的大局。中越雙方還應與其他爭議各方一道,努力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后續行動,積極通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來處理南海相關問題。又如,中越兩國應妥善處理好各種現實問題,不斷鞏固兩國關系的經濟基礎。一是要理順兩國經貿關系,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對越貿易順差過大的問題,確保雙邊貿易的可持續增長。二是要合理規劃和穩步實施“兩廊一圈”、“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構想,盡量避免重復建設與惡性競爭,積極推進中越大型項目合作的開展,努力培育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進一步提升雙邊經貿合作水平。此外,中越對兩國間若干歷史問題的看法存在較大分歧,雙方必須正視分歧,并堅持從戰略高度來認識和處理分歧,不讓其影響到雙方互信的增進,干擾中越關系的友好大局。
(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文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