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化,西歐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這一次轉型帶來了一場激烈的文化沖突。1968年發生了形成當時遍及西方發達國家的青年學生運動。這場文化沖突最大的影響是,起因于反對資本主義當時體制,卻把資本主義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時期。經過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社會和文化的激烈批判,資本主義在自我調節中,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向著一種經濟發展同社會公正相平衡和市場機制同個性自由相平衡方向轉承。社會和文化變革激發了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活力,使西方國家進入了“后現代社會”的新時期。
這場文化沖突對西方發達國家的政治格局變動,政黨力量消長,各種思潮和社會運動的起伏都有著影響。我們今天研究社會民主黨、社會黨和工黨的變革及政策主張,綠黨的興起與發展,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生態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以及反戰和平運動和反全球化運動等“新社會運動”,都可以從中找到源頭。
被人稱為“微型文藝復興”的這場運動,催生了現代社會新的文化藝術,包括音樂、繪畫、戲劇、電影、小說等。這種文藝變革一直延續至今。中國改革開放之后,也引進了這種“后現代主義”的文化藝術。除此之外,這場運動甚至對現代社會的思維方式和社會生活也產生普遍影響。
60年代西方處于社會轉折時期
戰后50年代,西歐國家經濟從戰爭破壞中恢復過來,國民生產總值普遍達到戰前水平。美國由于未在本土作戰,戰后迎來了空前發展的大好時機。到了60年代,西歐經濟在此基礎上開始起飛,聯邦德國還出現了“經濟奇跡”。
60年代西歐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對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進行反思。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1929—1933年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西歐國家都面臨艱難的經濟重建。以擯棄“自由放任主義”為原則的“凱恩斯主義”有了從理論到實踐的大好機會。當時西歐各國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普遍采用以政府干預和宏觀調控為主導的“凱恩斯主義”,美國則實施“羅斯福新政”。同時,戰后西歐社會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思潮也有所發展,在經濟政策上也采用某些計劃經濟和國有化的方針。
2、 對戰前民主體制的反思。戰前德國的議會民主體制是比較完備的,左翼政黨在議會中占很大優勢。然而,法西斯玩弄陰謀上臺執政,說明了這種民主力量貌似強大的民主體制的脆弱性。這是一個十分沉痛的歷史教訓。因此,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致力于建設更加成熟的、力量相互制衡的民主體制,以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
3、 科技革命帶來經濟的突飛猛進。戰后,電子信息、原子能、醫療化學、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興產業的興起,促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資本主義經濟獲得新的發展活力。
但是經濟飛速發展并沒有化解社會矛盾,相反還帶來了新的問題,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貧富差距擴大、過分市場化摧毀了人文精神、過分機制化抹煞了創造力、消費主義和文化商品化引起了厭惡和反感,這就使60年代前期西方社會處于轉折時期,即從工業社會向發達工業社會轉承。
反對戰爭和對“現代病”的批判
“60年代”是一個歷史上十分特殊的年代。一方面,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社會富裕、生活安定、物質豐富;另一方面,卻在這樣從未有過的和平富裕、社會安定的環境下爆發了席卷整個西方國家的、有千百萬人參加的群眾運動。這場運動驟起,蔓延之快,范圍之大,是當時西歐各國執政者、傳統政黨甚至運動的領導者所始料不及的。這場風暴有人稱為“革命”,有人稱為“運動”,也有人稱為“虛偽革命”。無論如何稱呼,皆是因“生活富裕、精神空虛”而發生。
年輕一代是敏感的,他們首先感覺到了“經濟發展同社會發展脫節”、“物質生活同精神生活脫節”的“現代病”。先知先覺的年輕知識分子由厭倦、困惑躁動而走向叛逆;在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的同時,感受市場化和商品化帶來的困惑和壓抑;他們不反對制度本身,而要求變革機制,發展從商品化枷鎖中解放出來的個性自由;他們反對呆板學校體制,反對權威,他們采用議會外和非暴力斗爭方式。
1965年美國學生發起反對越戰運動,聲勢遍及全國。1966年西歐國家出現反對越戰運動,1967年在聯邦德國達到高潮。西歐學生運動同美國學生運動有所區別。美國學生運動局限于批判學校體制和反對越戰,而西歐學生運動已經發展到批判現行資本主義體制。
1968年2月,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合會發起并組織反對越南戰爭國際大會,歐美及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學生組織應邀出席大會。大會表達了同越南人民團結一致,并就把反對越南戰爭同反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聯系起來的議題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同年4月,德國學生運動的一位領導人魯迪·杜切克被右翼暴徒行刺受重傷。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合會立即號召把學生運動發展成為廣泛的群眾運動,并派人到西歐各國去宣講。不久,在紐約、巴黎、倫敦、多倫多、羅馬、米蘭、貝爾格萊德和布拉格,都爆發了支持德國學生運動的示威游行,進而形成全球性的抗議浪潮。
法國“五月風暴”是這場學生造反運動的高潮。法國與德國不同,有各種政治色彩的學生組織,思想活躍,辯論激烈,行為也趨向激進。1968年5月3日,學生組織領袖們在索邦大學集會。“法國學生全國聯盟”號召在5月6日舉行游行,并號召教師罷課。當天在巴黎有8000多名學生舉行游行,2000多名學生舉行集會,并同警察發生沖突,有400多人被捕,700多人受傷。巴黎還出現第一座與警察對抗的街壘。巴黎的示威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大城市。與此同時,學生組織發行報紙和散發傳單,號召工人舉行罷工。5月22日,參加罷工人數近1000萬人,整個法國迅速陷入癱瘓。戴高樂政府出現危機。但學生運動后期,暴力傾向發展,引起了民眾反感。戴高樂對此事件一直在冷靜觀察。5月30日,戴高樂認為時機已到,在電臺發表講話進行反擊。當晚右翼組織30萬人游行,擁護戴高樂對學生運動的反擊。同年6月下旬進行了法國國民議會選舉,戴高樂派獲勝,至此,學生造反運動也落下帷幕。
“新左派”和無政府主義成為指導思想
對此次學生運動影響較大的是當時國際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越南人民反對美國侵略的斗爭精神,古巴領導人格瓦拉在革命勝利后放棄高官職位而去拉美國家叢林打游擊的無私犧牲精神,激勵了西歐具有叛逆精神的年輕一代。在成千上萬學生參加的游行隊伍中,高喊的口號是:“胡——胡——胡志明,切——切——格瓦拉!”蘇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和中國文化大革命改變了他們對傳統的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看法,容易接受“新左派”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對現行體制感到厭煩和壓抑,又使他們很容易接受反對權威、打倒一切和追求絕對自由的無政府主義思想。“新左派”和無政府主義成為學生運動的主導思想。在游行隊伍中,可以看到紅旗與代表無政府主義的黑旗同時飄揚。
作為學生運動的指導思想,當時雖有3M(Marx、Mao、Marcvse)之說,但起主導作用的都是“青年造反者之父”馬爾庫塞(Marcvse)的思想與理論。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主將,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
馬爾庫塞從理論上對現代資本主義進行批判。他的最重要代表作是《單向度的人》,被學生造反運動奉為“標準教科書”。他用“單向度”(One-Dimensionality)一詞概括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病根。“單向度”意指“一體化”,自由競爭被國家壟斷一體化,個人被資本主義社會同化,人與人之間關系成為社會大機器中零件之間的關系,人已失去自己的個性,成為機器人。他認為現代西方社會推行“消費主義”,人們“為了商品而生活”,把“商品作為自己生活的靈魂”,帶來了人與物之間關系的顛倒,“物質文明的發展伴隨著人的精神遭到壓抑”,人們在“精神痛苦中安樂地生活”。他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里,工人階級的標志并未消失,但已同資本主義制度一體化了,已被資本家同化,失去了革命的欲望,因此革命的歷史責任就落到了年輕知識分子的身上。馬爾庫塞的這些理論被造反學生奉為“圣經”。另一位是被稱為“對我們時代產生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薩特,他不僅在反對越戰的集會上演講,而且在“五月風暴”中不斷發表聲明和演講,堅決支持學生的造反行動。
沉寂、分化和回歸
學運退潮之后,大多數學生回到學校繼續求學,然后進入社會,求職于各行各業,加入具有不同政治色彩與傾向的政黨,但大多數還是參加了左翼政黨或堅持左翼理論觀點。
綠色和平運動、生態社會主義和綠黨直接產生于這場運動,西歐國家綠黨領導人和活動分子也大多參加過當年的學生運動。世界上第一個全國性綠黨是:1972年成立的新西蘭價值黨。歐洲綠黨最早誕生在英國。1980年成立的德國綠黨發展最快,政治影響最大,第一個進入全國議會。菲舍爾作為綠黨領袖曾任德國聯邦政府外交部長。法國綠黨吸納了“五月風暴”的領袖人物和活躍分子。學生運動領袖科恩·邦迪是歐洲社會綠黨議員。之后,綠黨遍及歐美各國。
“女權主義”是“68'’學生運動中一股活躍的政治力量。經過這次洗禮,女權運動迎來了“第二次浪潮”,或稱“婦女解放運動”。20世紀70年代后,女權運動進入反思階段變得溫和與現實。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婦女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有很大提高,婦女權利得到社會承認,并有法律保障。
西歐社會黨和共產黨對這場學生運動采取觀望和不支持的態度。學運退潮之后,法國社會黨人密特朗因勢利導,提出“法國式社會主義”。法國社會黨提出,社會主義最根本的目標是“解放人”,是在實踐中消除“社會不公正現象”,因此“法國式的社會主義”既不同于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也不同于蘇聯模式。從中可以看到“五月風暴”對法國社會黨變革的影響。德國“青年社會民主黨人”是思想上傾向德國社民黨的青年組織,是領導德國學運的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合會的骨干組織。10多年之后,這個組織的這批青年進入了德國社民黨的領導層,其中就有后來任德國聯邦政府總理的施羅德。
“68'’學運退潮之后,少數極端分子開始組織團伙,進行恐嚇、綁架、暗殺、爆炸等恐怖活動。其中有意大利的“紅色旅”、德國的“巴德爾一邁因霍夫集團”等。直到1978年之后才銷聲匿跡。
“新左派”和“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這場運動也進行反思和辯論。他們堅持從哲學、政治經濟學和文化領域批判現代和當代資本主義,特別關注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批判“消費文化”。他們積極參加兩極格局解體后的“新社會運動”。
隨著歲月的推移,這場學生運動已經成為遠去的歷史,40年來世界也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是,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西方社會轉折時期的這場運動至今仍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1、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一定要注意經濟發展同社會發展的協調,同自然環境的協調;2、在發展市場經濟時要特別注意發揚“人本主義”精神,抓好精神文明建設;3、切莫把文化放到“商品拜物教”的祭臺上。文化對經濟和社會發展既有推動作用也有破壞作用。可見,抵制和批判“消費文化”和“庸俗文化”,區別真善美和假丑惡,培養年輕一代成為有高尚情操和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仍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迫切任務。
(作者系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肖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