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拿著家里用過的
一小袋舊電池,準備投到設在一樓的回收箱里,當我走到那里時卻發現回收箱早已不見了。詢問物業人員,說是撤走了。沒有辦法,我又把這些舊電池帶回家里“保存”起來。
電子垃圾的回收問題已經不是什么新話題,但是因為這次家里的廢舊電池找不到正規的去處,使我再次深刻體會到電子垃圾的回收難題。
電子垃圾回收難,和消費者意識不強有關。據我了解,我所居住的這棟樓取消“廢舊電池回收箱”的主要原因是很少有人投舊電池,使“廢舊電池回收箱”成為了擺設。
消費者普遍對電子垃圾的危害認識不清,環保意識淡薄,這與政府和媒體的宣傳力度不夠強有關。幾個月前,來自美國惠普公司總部的惠普首席新聞官在和國內幾家主流媒體見面時說,在美國,關于企業的社會責任、環保等方面的新聞和報道,更容易上主流報刊頭版或頭條。也許,什么時候,我們的媒體也能自覺地把這方面的新聞放在頭條位置,讓“環?!薄ⅰ熬G色”不斷以醒目的方式沖擊人們的視線,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才能得到有力的傳播和重視。
正規的回收渠道缺乏也是回收難的一個原因。盡管一些大企業比如戴爾、惠普等也相繼在國內市場建立了相關的回收制度,但實際上的推動作用還是難以顯現,一是這樣的“正規軍”僅占很小比例,而且在國內回收渠道都是剛建立不久,宣傳還很弱,很多消費者還不了解相關事宜;二是這些國際廠商的回收“規則”還不夠符合中國消費者“環保意識淡薄”的國情——沒有什么“激勵措施”,甚至有的還向消費者收取回收費用,很多人寧可把廢舊的電視機等電器賣給“回收各種電器”的小商販,也不愿意免費(更別說付費)送給廠商。這樣的現狀,使得少數廠商推出的回收渠道策略客觀上成了“市場宣傳秀”。
除此之外,配套法規的不健全,也使得“非正規軍”回收渠道盛行,掛著一塊寫著“回收各種電器”牌子的三輪車隨處可見。令人尷尬的是,正是這些非正規的回收渠道構成了國內諸多大城市電子垃圾回收的主力軍,叫那些正規的回收企業如何發揮作用?而另一方面的實事是,那些通過非正規渠道回收的廢舊電器正迅速轉變為污染環境和危害人類健康的電子垃圾,這不僅成為嚴重的污染源,還為電子垃圾的監管留下了漏洞。
我國是電子產品消費大國,也是電子垃圾的生產大國。而相應的立法卻嚴重滯后,在法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生產、銷售、使用三方一體的回收處理機制無法形成。盡管我國從2007年3月初就已正式實施了《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但該管理辦法只規范了生產環節,并不足以解決我國日益嚴重的電子產品污染問題。醞釀已久、也被期盼已久的《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條例》遲遲沒有出臺。
可以說,現在一些主流的電子制造企業在傳播“綠色”產品、綠色環保概念上走在了前面,但要有效地防止電子垃圾對環境和人體造成的危害,需要的不僅是在產品和概念上的推動,也需要在回收環節上付出實實在在的行動。同時,政府的監督與媒體的輿論作用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