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洗了澡,用了護膚霜,灑了香水,但那些味道依然存在,那是死亡的味道。”
——選自《魏特琳日記》
《拉貝日記》
1995年,為了寫作《南京大屠殺》,張純如來到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見到了館長朱成山。朱成山建議她去日本一橋大學走訪古文研究會專家藤原影、吉田裕教授,去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查找資料,去德國追蹤當年南京國際安全區(qū)委員會主席拉貝先生足跡。
南京大屠殺中,拉貝所在的南京國際安全區(qū)曾收容了20萬~30萬人,占當時南京人口的一半,拉貝堪稱是“中國的辛德勒”。執(zhí)著的張純如果然在耶魯大學圖書館找到了身為德國納粹的約翰·拉貝當年在南京保護和救助難民的歷史資料。當?shù)弥惖耐鈱O女萊茵哈特還活著,張純如就飛到柏林,通過德國教師協(xié)會,找到了曾做過教師的萊茵哈特,并發(fā)現(xiàn)塵封了59年之久的“拉貝致希特勒報告書”和一些日記。
1996年12月12日,萊茵哈特在美國紐約向世界公布了所存的《拉貝日記》,引起轟動。中文版《拉貝日記》也在不久后出版。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因張純如而重見天日。
《魏特琳日記》
1937年大屠殺時,魏特琳作為南京金陵文理學院教育系主任兼院長留守南京,也是為數(shù)不多的幾位親歷大屠殺的西方女性之一。屠城血案中,魏特琳所在的金陵文理學院收容了數(shù)千名中國女人和孩子,使她們免遭日軍的蹂躪,魏特琳本人被稱為“南京活菩薩”。她將親身經(jīng)歷、親眼所見的暴行都記錄在日記中。但與張純如驚人相似的是,大屠殺結束后不久,魏特琳精神崩潰,不得不回美國接受治療,最終于1941年在公寓內開煤氣自殺。
在耶魯大學圖書館特藏室內靜臥了半個多世紀的《魏特琳日記》被張純如發(fā)現(xiàn),成為南京屠城歷史的又一鑒證。魏特琳也是張純如最崇拜的英雄。
《父輩的旗幟》
由著名導演伊斯特伍德執(zhí)導的二戰(zhàn)影片《父輩的旗幟》改編自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小說《父輩的旗幟——硫磺島戰(zhàn)役的英雄們》。詹姆斯的父親約翰·布拉德利就是在塞班島上舉起美國國旗的大兵之一。
詹姆斯一心想把父親的故事寫成小說,他花了兩年的時間找出版商,卻收到了27封回絕信。一次,詹姆斯在《紐約時報》看到了《南京大屠殺》熱銷的新聞,立即寫信給張純如,說明自己的境況。張純如回信鼓勵詹姆斯繼續(xù)寫作,詹姆斯非常感激,甚至還把張純如的照片掛在書房的墻上,每當沮喪之時,便對著照片自語:“如果她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最終,《父輩的旗幟》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并被拍成電影。
《南京》
美國在線公司副總裁泰德萊昂從報紙上看到張純如的死訊后,立即購買了張純如的書《南京大屠殺》,扉頁上那句“為什么美國對這段慘絕人寰的歷史知之甚少”深深地觸動了他。于是,泰德萊昂決定投資拍攝紀錄片《南京》,并以此片獻給張純如。該片改編自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第五章“南京安全區(qū)”,是第一部以外國人視角回顧南京大屠殺的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