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世界級交響樂團“愛樂樂團”近日在平壤大劇院演奏了美國國歌。應該說這是從朝鮮戰爭以來敵對半世紀之多的朝美之間,展示出來的一絲和好可能。
音樂外交

紐約愛樂樂團在全球420個城市演出過,但2月26日晚上在平壤的演出,卻是有別于過去的經驗。朝鮮人盛裝出席音樂會,朝鮮男士穿著西裝,女士穿著色彩鮮艷的傳統朝鮮服裝,許多人佩戴印有現任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之父、朝鮮國父金日成肖像的徽章。現場觀眾中可以看見朝鮮副核談判代表李根,坐在他旁邊的是美國前國防部部長佩里。
紐約愛樂樂團的演出以兩國國歌開始——朝鮮國歌最先演奏。“我第一次在朝鮮看見美國國旗。”一名接待外國記者的人士說。在《新世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憨第德序曲》等曲目演出時,紐約愛樂樂團指揮馬澤爾放下身段,特別向觀眾解說曲目背景和意義,這是在紐約從未見過的情形。當馬澤爾用近乎標準的朝鮮語說:“希望你們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頓時,全場發出贊許的笑聲,掌聲雷動。
平壤大劇院位于大同江畔,1989年5月啟用。該劇院去年完成了大規模的裝修,更換了先進的音響設備,劇院內有《云林瀑布》和長33米、高3.2米的《三尺淵》巨型壁畫,非常壯觀。這次為了紐約愛樂樂團的演出,特地將舞臺調整,加寬加長。
在演奏《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時,馬澤爾向觀眾說:“有一天,將會有一個曲目名為《美國人在平壤》。”他的妙語經過實時翻譯后,現場響起一片掌聲。壓軸曲子是朝鮮民謠《阿里郎》,部分演奏家甚至激動得噙著眼淚離席。
“觀眾反應讓我們眩暈,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馬澤爾說。
朝鮮唯一的一家電視臺現場直播了這場音樂會。而60多年來,朝鮮人民一直被灌輸這樣的思想,即要對所有的外國事物持懷疑態度,尤其是來自最可怕的敵人——美國。
“我們朝鮮人民非常喜歡紐約愛樂樂團今晚的演出,這不僅是藝術表演,也表達了普通美國公民對朝鮮人民的良好感情。”朝鮮亞太和平委員會顧問Pak Chol說。
音樂會的計劃誕生于去年的核問題對話。樂團公關主管拉茨基透露,美國助理國務卿希爾去年參加六方會談時,朝方表示有意邀請美國交響樂團赴朝演出,其后希爾穿針引線,促成這次歷史性音樂會。這是美國自1950年~1953年朝鮮戰爭以來的最大規模出訪。
“當我們受到溫暖熱情的接待時,我們確實覺得完成了一項使命。”馬澤爾說,“我們可能是打開這扇門的工具,但如果它在以后成為歷史性的一刻,我們會因成為其中一部分感到自豪。”
超過2000名朝鮮人參加了這場需要邀請函的音樂會,但主席金正日沒有出席。
在三天的訪問中,朝鮮向20多名外國記者打開緊閉的大門——允許他們上網,與國外通話,這在朝鮮是聞所未聞的事情。
分析人士稱,朝鮮將樂團的到訪視為一種外交行動。朝鮮的媒體必定將此描述為“美國向金正日表示敬意的任務”。目前,美國和朝鮮仍無外交關系,從邊界的駐軍來看,兩國在技術層面仍處于半個多世紀以來的備戰狀態。
顯然這是一場政治意味濃厚的演出。不過,它到底能發揮多大的“音樂外交”效力呢?
為什么要去平壤?

紐約愛樂樂團乘專機先飛北京,再飛平壤,后途經首爾,浩浩蕩蕩,如此勞師動眾,勾畫出的就是東北亞這條火熱的政治航線。樂團指揮馬澤爾動身前往平壤前夕,曾在《華爾街日報》上撰文,題目似乎先回答了大部分人的疑問:“為什么要去平壤?”
他說,我們純粹是民間文化團體,是一個樂團,不卷入政治,去平壤也沒有任何政治目的,也和政治無關。但是,如果通過我們的演出能夠增進美朝人民的友好,我則樂于看到。
還是朝鮮的宣傳機關,在日朝鮮總聯機關報《朝鮮新報》說得坦率:“音樂可以對解除百年宿敵關系作出貢獻。”這不僅是平壤的期待,也希望是一個序曲,但最后能否高歌《歡樂頌》,一取決于金正日的棄核和開放決心;二要看美國能否認清現實,實事求是。這場“音樂盛會”能否真成為“歷史性盛會”,不是過程,而是它的結果。
美國樂團的平壤之行,一是朝鮮建國以來的首次盛事;二是兩個水火不容的國家作首次文化接觸;三是在微妙的政治轉折階段進行。雖然只是一場“藝術表演”,卻吸引了環球的注意力,肯定它不是尋常的演出。加上,在現代政治外交史上,曾經有過人們津津樂道、傳為佳話的“乒乓外交”,而替它歡欣鼓舞,推波助瀾的便是當時的費城交響樂團。它的結果,不僅中美終于建交,彼此還從勢不兩立變成利益攸關。而紐約愛樂樂團早在冷戰后期,也曾扮演過“音樂外交”特使身份,就是1959年遠赴蘇聯作過公演。這些開辟歷史新章的紀錄,讓人對體育和音樂等非政治活動又有全新的詮釋。但重要的是,他們都是在關鍵的時刻,最需要熱鬧的時候,扮演了臨門一腳的角色。
金正日為何不露面
這次,愛樂樂團名義上是在金正日的熱情邀請下,獲得美國有關當局、國際財團的積極支持,才有此特殊演出的。朝鮮不僅臨時將平壤所有反美宣傳牌匾拆除,還向全國直播演出實況,包括演奏朝鮮《愛國歌》和美國《星條旗永不落》國歌的場面,這種友好協作的場面,不僅史無前例,而且還有重大的象征意義。
韓國《中央日報》曾為文分析,金正日是搞“音樂政治”的高手。朝鮮官方“中央通訊社”2月20日更坦言:“借用音樂的感化力傳播革命思想,團結人民,在革命與建設過程中,能解決問題的核心力量便是音樂政治。”20世紀70年代的朝鮮革命歌劇《血海》,就是在金正日的指導下創作的,號稱是傳播“主體思想”的典范。
既然金正日擅長搞“音樂政治”,他應該清楚美國樂團來訪的政治涵意。與其說他向往美國的交響樂,毋寧說他僅是要借樂團之名接近美國,讓世界改變其朝鮮閉塞的觀念。而朝鮮觀眾特別對《阿里郎》如癡如醉,更說明朝鮮人的民族主義依然勝過一切。只是,金正日沒有親自到演出現場,難免引起諸多政治性猜測。
有人說,金正日沒有到現場觀賞是“一種損失”。因為朝核六方會談的申報問題出現膠著狀態,美國國務卿賴斯不能訪問平壤,金正日在這種情況下親自到現場,會顯得他過分急于要巴結美國。這不符合金正日的政治風格。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金正日放棄了向世界傳達自己是音樂愛好者這一柔和形象的絕佳機會,當然是一種損失。但對一個高傲的政治領導人來說,這點重要嗎?金正日的精明之處是,他不僅要個人形象,而且要達成戰略目標,就是要美國承認朝鮮的國際地位。他不是只聽樂團演奏《自新大陸》,還要它演奏《歡樂頌》呢!
美朝搞“音樂外交”是在去年10月前后具體化的。當時六方會談已達成基本協議,朝鮮承諾去核功能化,同時提呈核武名單,而美國也承諾將把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黑名單中刪除。不料,雙方都沒有按照程序履行承諾,猜疑和不信難免發生,這時即使有聲勢浩大的“音樂外交”也不能扭轉乾坤,這便是政治現實。
紐約愛樂樂團能夠順利到平壤公演,說明美朝雙方都有改善彼此關系的愿望。一位北京的外交人士分析;“即便六方會談毫無進展,朝鮮也希望這次演出能夠成為一個契機,為美朝雙方營造改善關系的友好氣氛。”而美國政府則期待通過這次美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交流向朝鮮傳達這樣一個信號,即美國沒有敵視朝鮮的意圖。
但也不能過分樂觀,一是美國的極端保守勢力還蠢蠢欲動;二是金正日還想繼續玩邊緣戰略,朝核問題一天不解決,什么“音樂外交”都不能改變現狀。
值得一提的是,資助美國樂團平壤之行的財團,不是一個政治團體,而是一個音樂家出身的大富婆、75歲的原籍日本的永江洋子。這名前豎琴演奏者,在意大利留學期間與吉斯奇納結婚,其夫婿1982年逝世并留下大筆遺產。從此永江洋子不僅到處觀賞音樂演出,也資助世界各國的大型音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