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近日透露,中國目前開始小批在蘇-27戰斗機的基礎上生產全新國產化型號,但是還未進入批量生產階段。
1992年俄羅斯曾向中國供應了76架蘇-27SK,出售了200架飛機的生產許可權。1996年,中國利用俄羅斯的零件在沈陽建造了名為殲-11的國產蘇-27。

俄羅斯《消息報》報道,截至2003年,俄羅斯為殲-11提供了95架飛機的組裝套件,但中國沒有續簽剩下的105套合同。唯一的解釋就是中國有更好的戰斗機取代了蘇-27的位置。這架戰斗機不可能是殲-10,因為殲-10是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的產品,因此最大可能是國產化的蘇-27——殲-11。
從公開透露的消息看,殲-11不是簡單的蘇-27仿制型,而是重新設計的改進型戰斗機,其性能接近蘇-30MKK。雖然說仿制出蘇-27這樣復雜的裝備絕不是件小成就,但事實上直到今天,中國掌握的技術仍只相當于俄羅斯和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時的水平。如果說蘇聯利用近15年的時間研制出了蘇-27的話,那么中國在相同的時間內則只是完成了蘇-27的仿制工作。
美國安全政治專家菲舍爾曾表示,中國想要研制成全中國化的殲-11需要10年的時間,但結果中國提前完成。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中國方全權代表普羅特尼科夫說:“突破了制造發動機的技術難關后,殲-11的技術和零件國產化比重從以前的70%~75%提高到90%。”中航一集團的國產“太行”WS-10發動機的研究工作于2006年正式結束,這種發動機與俄AL-31F性能相近。
對于蘇-27的中國國產化新型號的事情,俄羅斯航空股份公司高層透露,中國現在只生產了幾架國產化的殲-11,而且還是用到了俄羅斯零件,說進行批量生產還為時尚早。而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制造公司的工作人員認為WS-10技術指標上與AL-31F非常接近,但其可靠性卻要遜色不少,而且現在還不能批量生產。他說,2007年中國人簽訂了一批AL-31FN發動機(AL-31F的改進型號)的供貨合同,并在商談購買改良后的AL-31FM發動機的事宜。
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康斯坦丁·馬基耶科夫說,蘇-27和蘇-30戰斗機是俄羅斯主要的出口武器型號。2007年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總收入的一半(62億美元)來自于出口這些戰斗機和相關裝備。如果中國人開始量產完全國產化的蘇-27,那么他們可以很輕松地將俄羅斯趕出這個市場,馬基耶科夫說,面對如此復雜的技術問題,要證明中國侵犯知識產權是非常困難的。
分析人士指出,國產化的殲-10有可能會在最近幾年內升空,并將成為今后15年內中國空軍的主力戰斗機。由于在此期間技術進步并未停止,因此可以推測,中國仍將會像以前那樣謀求購買最新式的俄制(如果政治形勢發生變化,也有可能是歐洲產品)殲擊機,以裝備本國空軍的一線作戰部隊。而中國國產的戰斗機將會被用來裝備二線部隊或是向第三世界的國家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