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沒有因為看到該影片得出的結論,說中國的學生在未來將會居于領先地位而沾沾自喜,更不會就此認為我們的教育體制、教育效果就比美國的強。相反,這部影片既應該也值得引發我們對中國教育、教育體制以及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作深刻的反思和深入的研究。
我在高校任教20年,一直關注中美兩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現在,我越來越感到,很多時候,我們高等教育中所出現的問題,其癥結實際上在于基礎教育。
在對比中國與美國兩國教育狀況的時候,有“一個觀點”和“一個現象”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這個流傳很廣的觀點是:比較中美兩國的教育,中國的基礎教育比美國的好。這個觀點不僅在學術界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在民間更是異常流行。
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是:在中國,學生在基礎學習階段是非常繁忙和非常刻苦的,從小學開始,一直到高中畢業,在這12年間,休想消消停停地學習和生活,否則,不努力的后果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可以想見得到的。然而,一旦進了大學,基本上可以說是進了保險箱,只要中規中矩,就保證可以順利畢業和拿到文憑。
然而,若對比美國,卻恰恰相反。美國學生在基礎階段的學習,與中國的學生比較起來,用“自由自在,輕松愉快”來形容,大體上是不會錯的。而一旦進了大學,美國學生學習的努力和刻苦程度,遠勝于在中國的大學生,這一點完全出乎中國大學生的想象。
上述現象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深入研究,同時,必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即便承認我們的基礎教育勝于美國的基礎教育,但不要忘記、也不應忘記的是,基礎教育階段除了給予學生知識儲備的功能外,還應該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的思維能力。而后者,恰恰是中國的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所最為缺失的。
若是從1978年算起,中國的教育改革已經進行了30年。30年后的今天,依然不能不承認的一個令人黯然神傷的事實是:我們國家的基礎教育基本上還是以死記硬背為主——這對那些擅長記憶的學生極為有利,但對那些頭腦靈活、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學生而言則基本上是殺手锏。而這一教育模式最為嚴重的后果在高等教育中暴露無遺:我們的大學生失去了想象力,創新精神喪失殆盡。
2007年10月,哈佛大學新任校長德魯·福斯特在其任職典禮上的演講時所使用的標題是:“放飛我們最富挑戰性的想象力!”——這不就是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么?
近幾年來,高等教育也一直在提倡創新教育。只是應該為那些經受了12年死記硬背訓練的學生著想一下:就其大多數人而言,他們在創新的道路上能夠走多遠呢?要在4年或者5年內,去扭轉或是改變他們在青少年時期——即在其人格、思想成型時期——已經基本形成了的思維習慣,何其難也!
《200萬分鐘:一次全球考察》的制片人說:該片為美國和美國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在我看來,它也為中國和中國的教育敲響了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