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話、互聯網以及電視的普及,人們的通訊和休閑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書信往來逐漸減少,信件總量減少的幅度逐年擴大。在2004年到2005年之間,英國皇家郵政集團從信件中獲取的利潤下降了三分之一。
針對書信來往減少的狀況,兩年前,英國教育部進行的民調表明,有三分之一16歲到19歲的女孩從未寫過信,而男孩中,這個數字超過了一半。
“罪魁禍首”到底是誰?電子郵件的出現無疑是造成信件逐步消失的罪魁禍首,但英國小說家拜厄特卻認為早在此之前,就有了影響書信命運的因素。她說:“就扼殺寫信手段而言,我認為電視的作用絕不亞于電子郵件。在維多利亞時代,寫信是人們閑暇時光的消遣,接下來就是彼此朗讀信件。從某種程度上講,這就
小說家和傳記作家D·J·泰勒另有看法。他說:“彼此了解的人之間長時間的通信來往是一種相當復雜的交談模式。問題主要不是信件與電子郵件或手機短信間的區別,而是有誰會不厭其煩地去保留這樣的交流方式?”
其實,書信最能展現自我。泰勒的話使人們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花整個下午寫信,你會有更大的余地再現自我,而這不是在電腦上花幾分鐘能取得的效果。
信件在放蕩不羈的文化人和音樂人中的作用或許最能說明問題。他們寫給朋友、同事和愛人的信是表現意識流和自白相交織的藝術品。
而且,另一種跡象也讓寫信的人有理由感到充滿希望。單從信的數量上看,或許是減少了,但有跡象表明人們重新燃起了對信紙、信封和跑郵局的興趣。2006年,英國明特爾市場調查公司發現,鋼筆和文具的銷售額達到5,46億英鎊,比2005年提高了4%。英國老牌御用文具公司斯邁森公司推出的高檔、個性化文具用品時下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也是有說服力的例子。該公司發言人說,該公司產品所以被看好正是由于“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書寫的東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受到重視和更為珍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