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印象中的美軍士兵大都是戴墨鏡,裝備精良,一副神氣十足的樣子,但是走下戰場舞臺的這些大兵可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風采依舊。
1/4的流浪漢是退伍軍人
據美聯社2007年11月8日報道,當前退伍士兵大約占到美國成年人口的11%左右,而在無家可歸者中,他們的比例竟然高達25%左右。即使是那些剛剛走下戰場的年輕退伍士兵中也有很多人無處安家落戶。這些無家可歸的美國老兵曾參加過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卷入的幾乎所有戰爭。非營利性組織“結束流浪聯盟”曾援引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和人口普查局的數據說,2005年任意一天晚上,全美至少有75萬名流浪者,其中約有20萬是退伍軍人。昔日戰場賣命,今日無處安身。這著實是一件讓退伍士兵痛苦異常的事情。事實上,在美國歷史上每次戰爭過后總會出現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歷史學家托德·德帕斯蒂諾說,美國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都給美國帶來一批無家可歸的退伍軍人。還有專家認為,一場戰爭之后,通常需要大約10年時間,難以適應社會的老兵們才會逐漸淪為流浪者。但是當前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尚未結束,就有大批退伍士兵成為流浪者,可見問題的嚴重性。
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官員彼得·道格蒂說,有關退伍老兵流浪街頭的問題目前已成為美國國防部和退伍軍人事務部共同關注的一個焦點問題。國防部日前出臺了一項名為“轉變救助”的計劃,該計劃旨在幫助退伍老兵順利完成從軍人到平民的轉變過程。但有關專家指出,這項計劃起到的效果只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大范圍地解決目前退伍老兵所面臨的生存危機。
捉拿薩達姆的英雄竟然找不到工作
據美國《洛杉磯時報》報道,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對于有關退伍老兵的生活和就業問題,美國政府部門還沒有進行過任何細致的量化統計。曾在2003年12月地洞口摁住薩達姆的美國大兵吉恩斯·克魯茲本以為憑其“擒薩英雄”的良好形象會給他的退伍生活帶來好運,但天不遂人愿。克魯茲嘆道:“這一個月來,我四處求職,但就是沒有人肯雇用我。投出去的簡歷如石沉大海,家中電話鈴也從未響過,我至今仍沒有面試過一次。”在伊拉克服過役的賈森·凱利回國后也是找工作非常困難。他說,他找不到工作是由于沒有住處,而他沒有住處是由于沒有工作,形成了惡性循環。而另一位從戰場上剛剛回來的士兵凱利則抱怨說:“我只接受過步兵訓練,但平民生活不需要這個。”
還有報道稱,美軍一位42歲的名叫瓦妮莎·特納女兵,從1997年開始,就在包括沙特、韓國和德國在內的多個國家的美軍基地服役,并兩度赴伊拉克戰場,并榮獲美軍頒發的神槍手獎章。但在2006年7月因病回國后,由于遲遲無法解決住房問題,瓦妮莎不得不和她10多歲的女兒借住在親戚家里,這才沒有步入流浪街頭的悲慘境地。而每月2200美元的殘疾補助根本無力支付日常生活的開銷。給受過傷的病腿醫治還是在民主黨參議員的介入下才得以醫治,不然還不知要等到什么時候。迫于再就業的艱辛與困難,也是為了維持基本的生存,有不少人不得不繼續做殺人放火的行當,成為“死亡的掮客”或是“神秘的賞金獵人”——給私人保安公司打工或是加入其他雇傭兵組織。曾參加過越戰、目前擔任馬薩諸塞大學社會學教授的保羅·卡馬喬抱怨說:“這些人重返祖國后,我們除了向他們揮舞國旗之外,還能為他們做些什么呢?”
心靈創傷伴隨終身
早在2007年3月份,美國醫學會《內科學文獻》雜志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大約1/4參加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退伍軍人患有精神疾病。而美國軍方研究機構日前發表的研究報告稱,約1/3駐伊美軍退伍后尋求過心理健康方面的幫助。《華盛頓郵報》報道指出,通過對從美國海外幾個戰場上歸來的超過30萬名士兵的研究發現,伊拉克戰場歸來的士兵報告精神問題或住院治療精神疾病的數量,是阿富汗戰場歸來士兵報告此類問題人數的2倍。據五角大樓特別行動組最近提交的一份報告,在從伊拉克和阿富汗回國的美國軍人中,分別有38%和50% 的人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精神疾病或腦部受過傷。“創傷后應激障礙”是患者在極度壓抑的情況下產生的精神變態。由于很多人未得到及時救助,不少退伍士兵選擇了自殺。早期的研究表明,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主要癥狀是經驗重現和做噩夢。專家警告說,他們目前還沒有好的方法預測究竟有多少人需要心理幫助,但研究人員已經發現,在精神疾病篩查中呈陽性的伊拉克退伍士兵中,接近2/3的人沒有接受治療。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官員皮特·杜戈第說,接受該部門幫助的退伍軍人中有45%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超過3/4的人有濫用藥物的問題,還有35%的人同時有這兩種問題。如果是單純依靠藥物就能夠解決的精神疾病也不會是什么太大的問題,更可怕的是士兵們遭受的心理創傷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有效醫治。他們的精神創傷使其難以融入歸國后的社會生活,而無法融入新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又嚴重影響與制約了其心理創傷的恢復與調整。事實上很多退伍戰士的心理創傷并不僅僅是由于戰場環境的惡劣與殘酷而導致的,更多是由于內心深處未泯的人性受到的自責與反思等因素導致的。
美國《國家》雜志記者曾對一批退伍的駐伊美軍士兵進行過采訪,發現他們很多人帶著沉重的心理創傷從戰場歸來。24歲的特種兵麥克·哈蒙稱,占領軍很少與伊拉克當地人溝通,美軍士兵們被封在堅固的水泥工事里,最大的冒險活動就是出門就撞上防不勝防的路邊炸彈。很多伊拉克平民成了這種沮喪情緒的出氣筒,那些滿不在乎的美軍士兵可以漫無目的地射擊,可以把汽油桶打出幾個洞,將它們丟在路邊,然后把手榴彈丟過去,拍著手笑著看沖天的火焰,也可以肆無忌憚地向小孩開槍。視伊拉克平民的生命如草芥,濫殺無辜,同樣是鮮活的生命本應享受幸福的生活,卻終結在自己的槍口下,這對于一個人所帶來的心理創傷恐怕是終生都難以撫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