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后的各省人事大調整中,大批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年輕干部被提拔到省部級的領導崗位上。數量之多、涉及范圍之廣,為十余年來罕見。于是,各省干部團隊形成了各年齡梯次相結合的情況。
據《大公報》報道,在十七大選出的28位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領導成員中,6位是為“50后”生,占近1/4。這是中共黨史上首次出現“50后”的中央領導人,其中包括分管黨務和人事的政治局常委習近平、進入了國務院的政治局常委李克強、中組部部長李源潮等。分析人士認為,中央在干部年輕化上的大步伐和示范效應,直接推動了各省級官員年齡結構的優化。
“60后”遍布各省市
目前,幾乎所有省市都出現了“60后”的黨委常委或副省長。以北京為例,8位副市長中,50歲以下的就有4人,其中3人屬“60后”,包括:市委常委兼常務副市長吉林(1962)、副市長陸昊(1967)、副市長陳剛(1966)。其中陸昊早在35歲時就被任命為副市長,創下近年來最年輕的地方官員的紀錄。而在新疆的9位政府副主席中,也有3位“60后”,包括2位維吾爾族副主席努爾蘭·阿不都滿金(1962)、庫熱西·買合蘇提(1960)和胡偉(1962)。
在這一輪人事大調整中,“60后”更是扮演了重要角色。生于1961年的努爾·白克力出任新疆代主席,成為國內第5位“60后”的正部級官員。前4位分別是團中央第一書記胡春華、農業部部長孫政才、國防科工委主任張慶偉和湖南省省長周強。
其他的調整還包括:寶鋼總經理艾寶俊(1960)被任命為上海市副市長;中國一汽董事長竺延風(1961)調任吉林省副省長;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熊建平(1960)調任天津市副市長;中國農業大學校長陳章良(1961)和國務院能源辦副主任林念修(1963)被任命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黑龍江科技廳廳長孫堯(1963)出任副省長。而這批年輕官員上位的方式也非常豐富,包括本地晉升、不同省市調任、國企地方交流、中央部門空降等。
據分析人士介紹,“60后”都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后上大學、參加工作的,他們所接觸的都是解放思想,善于把握各種新理念、新思路,同時也比較熟悉現代管理方式和國際規則,這正是目前中國推進改革發展所急需的。
“工程師治國”局面有變
這些履新的“60后”官員可謂來自“五湖四海”,既有大型國企老總,如艾寶俊和竺延風都曾是鋼鐵行業和汽車行業的“少帥”;也有重點大學校長,如農大校長陳章良,他29歲就成為北京大學教授。而孫堯此前任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校長,屬“學而優則仕”。這反映了中央在提拔年輕干部的不拘一格,也顯示具有現代經營管理經驗、高知化的干部的優勢。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傳統理工科出身的干部所形成的“工程師治國”局面正日益改變。在十七大上兩位新當選的年輕常委習近平和李克強,均是人文學科教育背景。“60后”年輕官員當中,許多都是法律、政治、經濟、管理等畢業的,如北京市副市長吉林是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陸昊是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遼寧省副省長李佳(1961)是東北大學哲學博士。
據悉,中央近年非常重視加強后備干部的培養。2005年出臺的《黨政領導班子后備干部工作規定》提出,組織部門要建立健全的后備干部工作協調會議制度;2007年出臺的《全國干部教育培訓規劃》,也專門提出要加強后備干部的教育培訓,每年安排300名省部級后備干部參加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浦東干部學院、井岡山干部學院、延安干部學院的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