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信息》網日前刊登了一篇由俄羅斯地緣政治學院副院長﹑軍事專家康斯坦丁·希夫科夫博士撰寫的分析性文章,他認為中國的殲-10出口后,肯定會影響到俄羅斯飛機的出口市場。
希夫科夫博士指出,中國的第四代戰斗機殲-10雖然剛開始進入批量生產階段,但其憑借著出色的整體性能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已贏得了國外客戶的青睞。
去年初,當中國首次公布了殲-10已開始服役的消息后,國際社會立刻對這種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新一代多用途戰斗機表示出了熱切關注。有部分專家甚至認為,殲-10的性能已超越了俄制的米格-29和蘇-27,僅落后于最新型的蘇-30和美國的第五代戰斗機。

殲-10的誕生表明,中國已成為繼俄羅斯﹑美國和法國之后,全球第四個能夠獨立研制先進戰斗機﹑航空發動機和導彈的國家。而殲-10計劃負責人也將該項目視為中國在新一代重型戰斗機研制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有消息稱,中國有可能在最近幾年生產多達300架的殲-10,其中有一部分將用于出口。
盡管如此,仍有些國外專家相信,殲-10遠非中國獨立研制的成果。他們舉例說,該機在外觀上與以色列當年以美制F-16為基礎研發的“幼獅”非常相似。不過,由于受到來自美國方面的巨大壓力,以方不得不在1987年中止了“幼獅”的研制工作。雖然如此,似乎以色列人的研究成果均轉移給了中國。
俄羅斯《航空港》網站主編奧列格潘杰列夫指出,中國的殲-10確實與以色列的“幼獅”存在著某些聯系。他表示:“沒有火,煙就不會存在。事實上,在殲-10上確實可以找到來自以色列和美國的技術根源,但它們的聯系已非常‘疏遠’。”
希夫科夫博士認為,由于中國人掌握的技術水平還無法與美國人相提并論,因此不能將殲-10簡單地視為美制戰斗機的復制品。他表示:“中國在航空技術領域明顯落后于美國。因此從理論上講,中國不可能進行精確的復制,尤其是航電設備和機載無線電系統。”
他指出,外表上的相似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需要提醒的是,各國在研發任何一種技術的過程中都存在著某種程度的相似性。希夫科夫認為:“飛機在外表上的相似性并不意味著復制。蘇-27雖然在外觀上類似于美國的F-15,但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飛機。因此,說中國人從美國竊取了某些技術并進行了復制,是不正確的。”
當然,在殲-10上確實可以找到一些外來的技術。例如,該機裝備的是俄羅斯“禮炮”公司生產的發動機,而配備的新型導彈則來源于蘇聯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研究成果——在蘇聯解體后,這些研究遭到凍結并被賣給了中國。
俄羅斯國防部官員認為,殲-10戰斗機是一種過渡機型,其融合了蘇-27﹑“幼獅”和米格-31的技術。中國的飛機研制者們部分地利用了蘇聯和其他國家的技術,之后逐步對它們進行了完善,使其具備了新的特性和能力。
希夫科夫指出,殲-10無疑是一種非常成功的戰斗機,并有可能在國際武器市場上,主要是中國傳統的飛機銷售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殲-10將具有非常廣闊的出口市場。中國傳統的軍事伙伴國巴基斯坦已表示了購買殲-10的意向。
某些專家們認為,殲-10將在非洲和亞洲市場上與俄制米格-29和蘇-27展開競爭。但本刊軍事觀察員潘杰認為,殲-10超越蘇-27是不可能的,因為兩者的設計目標和作戰對象都不一樣,殲-10是輕型戰斗機,蘇-27是重型戰斗機。但殲-10可能會讓米格-29緊張,因為米格-29和殲-10的價格、整體飛行性能、作戰設計目標、作戰任務都差不多。
俄國防部也傾向于認為,殲-10出口后,整個亞洲和其他地區可能也會對俄制戰機失去興趣。不過,一位來自俄國防部的消息人士卻指出:“我們對自己的作戰優勢并不感到擔心,但經濟上的損失卻是非常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