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水制的詩,詩是心釀的酒。
文人曾撰聯寫“七雅七俗”——“琴棋書畫詩酒花,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把“詩酒”并列“七雅”之中,足見詩與酒的緣分由來已久。翻開古代卷帙浩繁的詩卷,幾乎頁頁都散發著濃濃的酒香……
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不僅在思想上有見地,在文學上也頗負盛名,且個個好酒,常于竹林下,酣歌縱酒。其中號稱醉仙的老大劉伶就是一個集名士、酒仙、文學家于一身的奇人。“兀然而醉,恍爾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泰山之形。”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劉伶離不開酒,酒亦離不開劉伶,他的名字與酒是聯系在一起的,有關他的酒事傳奇最多。
東晉陶淵明,他詩中有酒,酒中有詩。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說:“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陶淵明“酒詩”有20多首,都是酒后所題。他在序里說:“我閑居在家,缺少歡樂,再加上近來日短夜長,遇到好酒,每晚都飲。一個人飲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題詩自娛,這不過是為了歡笑罷了。”安史之亂后,杜甫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引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后汝期。”
臺灣詩人洛夫曾說:“要是把唐詩拿去壓榨,至少會淌出半斤酒來。”而唐代最有名的詩人李白,就號稱“酒仙”。可以說,沒有酒的滋潤營養,也就沒有李白的詩。杜甫是李白的摯友,他在《飲中八仙歌》里寫道:“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正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喜愛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然而,傳說李白是醉酒后入水撈月溺死的。酒把他浪漫的人生推向了高潮,當理想化為水中月,詩人就永遠地睡在了醉世界……昔人已乘黃鶴去,而他的酒香,他的詩句,沉淀在酒和詩中的情感,永遠讓人回味與懷念。
北宋歐陽修,一生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是婦孺皆知的“醉翁”。他那著名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一直“也”下去,貫穿著一股酒氣。宋仁宗慶歷七年,歐陽修遭誣被貶為滁州太守。一日來到瑯琊,與一老者開懷暢飲,遂在半山腰修一涼亭,常與友人在此飲酒賦詩或借酒澆愁,并取名“醉翁亭”。一日,他又帶酒食去游山,路遇幾位砍柴的百姓和一位教書先生,便邀一同到醉翁亭猜拳共飲。友人智山聽說后也上山來,未見歐陽修蹤影,便下山來尋。在亭外,見歐陽修醉眼微睜,面紅耳赤,忙問道:“太守為何醉成這樣?”歐陽修哈哈大笑:“我哪是醉了!百姓之情可醉我,山水之美可醉我,這酒如何使我醉?偶有醉時,就是以酒澆愁,自作糊涂罷了。”說罷又自斟一杯,一飲而盡,竟脫口吟出:“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那位教書先生聽了,當即附詩一首:“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泉香鳥語還依舊,太守何人似醉翁?”時至今日,這詩碑仍然保留在亭內。
蘇東坡愛酒,但并不沉溺于酒。酒酣興濃時往往妙筆生花,佳作連連。“身后名輕,但覺一杯重”,在他看來,功名利祿不如一杯酒的重量。所以,他的名篇大都是酒后之作。“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固然如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等,多少都借了酒的靈氣而流傳千古。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酒則是飲的藝術,酒能助書,書可盡興,其代表人物就是“書圣”王羲之。晉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偕同當時的名士謝安、殷融、孫綽、阮裕等42人,在紹興會稽山之陰,蘭亭曲水之濱,眾名士列坐曲水兩側,將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停到誰的面前,誰就即興賦詩,否則罰酒,共得詩37首。更重要的是,王羲之酒酣意暢,神采飛揚,當即為詩集寫序,寫就了一篇我國書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書法經典之作——《蘭亭集序》。其書法之美,登峰造極,可謂鐵劃銀鉤、龍飛鳳舞、遒媚勁健、字字玲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文人墨客仿學之墨寶。
“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詩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灑脫,“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悅,“綠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無奈……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蘇東坡把酒問青天,李清照濃睡不消殘酒……幾千年來,酒成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恒主題,這些古圣先賢讓酒和他們的作品同輝煌、共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