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離開老家的時候,父親從冰箱里拿出一瓶兒韭菜花送給了我。這韭菜花是父親這兩天親手做的,裝在玻璃瓶中,因為很鮮氣,看上去顯得分外的翠綠。打開蓋子聞一聞,呵,一股別致的辛辣的清香氣息撲鼻而來,不由得心上好一陣歡喜。
每年一到初秋,長在菜園子里的那一畦碧綠的韭菜,便會高高低低地開出一朵朵潔白的花骨朵兒來,挑在細細的翠綠的長莖上,簇擁在一起,在風中搖擺。韭菜花這東西,別看不怎么起眼兒,其實是挺上講兒的。早些年時,作家汪曾祺先生曾寫過一篇《韭菜花》,里邊提到五代時一位叫楊凝式的書法家,有一天收到朋友贈送的一點韭菜花,興致一來,就給友人回了一封“韭花帖”表示感謝,不但字寫得好,文章也極有風致,其中有一句:“當一葉報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可見,人們喜歡吃韭菜花,早在我國五代時就開始了。另據汪老“考證”,韭菜花見之于“文學作品”,這也是頭一回。
每年的這個時節,父親都喜歡做一些韭菜花醬。剛開的韭菜花骨朵兒還太嫩,一絞就爛,味兒也不足,不適宜做醬,直到大部分的韭菜花開過了四五天之后,花骨朵兒們大都結上了籽,父親才去把它們采回來,一點兒一點兒地擇凈,掐除硬莖后仔細地淘洗上好幾遍,再準備兩三個新鮮鴨梨,一二塊鮮姜,一大把嫩韭菜,統統切碎了,再擱上點兒鹽,摻和在一起拌勻,放進絞肉機里一點點地絞碎,呵,松軟多汁、鮮嫩可口的韭菜花醬就做出來了。
嘿,來嘗一嘗吧,那彌漫而起的濃郁的清香與特有的辛辣,其間還夾雜著一點兒淡淡的甜口兒,真是別有風味、美不可言啊!任誰能不愛吃這一口兒呢?父親把做好的韭菜花分別裝進大大小小的玻璃瓶子里,我回來了給我一瓶,兩個妹妹回來了再給她們點兒,分來分去的,到了最后,自己卻所剩無幾了。
我挺喜歡吃韭菜花的,雖說極平常,卻也極有味。早餐、晚餐時挖出一小碟當作小菜兒,再淋上幾滴麻油,就著饅頭或者貼餅子吃,很能提味兒。吃不完放進冰箱里,能一直保存到冬天。那時,一家人聚在一起涮火鍋,這韭菜花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調劑口味的佐料。自己做自己吃的東西,畢竟實實在在,既衛生又實惠,遠比市面上那些泥糊糊兒似的韭菜花口感好,味道上也要強出許多。
帶著田野里土生土長而來的清香,浸透著父親一點一滴的心意,普普通通的韭菜花,每每讓我們感受到的,是那一絲一縷的有滋有味的樸實而溫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