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黏餑餑
餑餑,是滿語,對糕點的統(tǒng)稱。黏餑餑自然是用黏面做成的了。
早年我的家鄉(xiāng)種一種黏高粱,桿高、穗散、粒大,高粱糜子可扎笤帚。高粱碾成米,是黏米。把黏米用水粉了,用碾子砸成面粉,就是黏米面。用黏米面做成小餅,就叫黏餑餑了。
黏餑餑,也叫“年餑餑”。 因為一進臘月,家家要做黏餑餑,一次做得很多,一直吃到過年,黏年相連,名符其實。媽媽很會做黏餑餑,鄰居嬸子大娘常求媽媽去做。我記得媽媽做黏餑餑時,先把黏面用開水燙成八分熟,使面發(fā)其黏性,這一工序是極重要的。水不多不少,燙成不生不熟,和成不軟不硬,既黏又不沾手。做黏餑餑需要豆餡,是小豆餡。把小豆烀熟,用飯勺插成豆泥。把和好的黏面揪成劑子,用手捏成扁片,放一塊豆泥,包成小餅,用鍋烙。要烙成兩面有黃嘎巴。火不能急,急火易糊,要用文火,最好是用陳秫秸做柴。我們家每年換下的陳秫秸障子都留著用來烙黏餑餑。
每年冬天媽媽都要做好多好多的黏餑餑,放到小三缸里凍上。吃時就拿出幾個用簾子蒸,蒸熱的黏餑餑比剛烙的更好吃。吃時最好蘸紅糖,到口里軟中有硬,黏而不膩,甜滋滋的就像嚼“高粱飴”。那時小孩子們沒有什么小食品,在外面瘋跑一圈,回到家里拿幾個黏餑餑埋到泥火盆燒吃,是最好的食品了。有時來“吹大門”的,媽媽也會給他幾個黏餑餑,使他高興。
現(xiàn)在我真想吃幾個黏餑餑,可是吃不到了。沒有人再種黏高粱了,因為產(chǎn)量低。如果能有人在市場上賣黏餑餑,我想一定會暢銷。
欣賞的糖葫蘆
“冰—糖—葫蘆——”
窗外一位女人甜甜的聲音。聽到這冰糖葫蘆就使我想起一個人,我的本家哥哥——四哥。
四哥就會做冰糖葫蘆。他做的冰糖葫蘆色艷、糖脆、酸甜。就像串串紅瑪瑙似的好看。四哥做糖葫蘆是用秋季就選好的大粒色鮮的山楂,一個個的用小刀橫斷切開,把籽摳去。然后再把山楂肉合起來,用蒿桿串上,每串串八個,串好后往熬好的糖稀里一蘸,再放到一塊玻璃板上冷卻,糖漿完全冷了,凝固在山楂上了,冰糖葫蘆就做成了。四哥做糖葫蘆時我常去幫忙,給他摳山楂籽,幫他串山楂。媽媽說我會“打溜須”,其實我是想吃幾串做壞了的糖葫蘆。
四哥把做好的糖葫蘆,一串串地插在一個大秫秸把上,秫秸把的一頭接一長木桿,還橫接兩個小木棍做腿。扛在肩上,到街上去賣,走街串巷地喊:“冰—糖—葫蘆——”。那喊聲帶有甜味,引誘著孩子們鬧著大人買。四哥一天也能掙20元錢。
冰糖葫蘆是北方冬季里特有的小食品。一串串紅艷艷的,就像冬天里盛開的山花,又像嚴冬里燃燒的火把,真是可愛,讓人看上一眼就想買兩串嘗嘗。現(xiàn)在我對冰糖葫蘆只能欣賞了,人一老牙口就不好,怕酸,怕甜,和冰糖葫蘆的緣份沒了。那一聲聲地叫賣,只能喚起我對童年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