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中的瑰寶,與茶有關(guān)的傳說,不計其數(shù)。在淀山湖畔,有一種“阿婆茶”別有風(fēng)味。“烹茶待客至,得味有詩來”。昔日文人茶客,飲茶講究藝術(shù)與情趣,“一杯在手,情興盎然”。
商榻鎮(zhèn),依水傍湖,小橋流水人家。平時好客的阿婆只要得知鄰家的嫂子、大阿姐(姑娘)、新娘子廠休在家,就會熱情相邀到家里吃茶。至于阿婆之間,一天喝三次茶是少不了的事。過去,村里人住的都是低矮的小屋,白天,小椿凳隨地一放,吃茶人圍桌而坐。黃昏里,灶角上點亮一盞油燈,阿婆們?nèi)诓枰桓滩诉叧赃吜模蟛谄岷诘牟衽摾锍橹疅熗病S械溃骸帮嫴枞顼嬀啤保瑢幙梢蝗諢o油鹽,不可一日無茶。
或許習(xí)慣成了自然,天剛一亮,便響起熟悉清亮的鄉(xiāng)音,就是——喊吃茶。一年四季,鄰里莊外你來我往,農(nóng)家客堂廊棚里碗蓋叮當,茶水飄香。唐朝盧仝的“七碗茶歌”中寫道:“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xí)習(xí)清風(fēng)生。”由此想來,故里老嫗茶癮大,難怪活了近百,依舊腰板硬朗,談笑風(fēng)生,或許這與飲“茶”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哩。
往昔,商榻農(nóng)家人的小屋里,家家制有一只壁灶,鄉(xiāng)親習(xí)慣叫做“烘爐”。那烘爐里專燒樹干柴塊,煎出的水泡茶香郁解渴。如今,日子過得紅火了,家家都蓋了樓房。但鄉(xiāng)親們還是想方設(shè)法在白瓷磚灶上留一口燒水的小鍋,或者在灶壁里面鑲一個可放水壺的爐。形式上看除了小巧玲瓏,也衛(wèi)生了許多。當然有不少人家早就用上電水壺、液化氣灶了。
大凡上了年紀的鄉(xiāng)親,則認為烘爐里煮的水泡茶釅而香淳,且越竄滾茶味道越濃郁解渴。那時候,小屋里的烘爐旁邊,備有一根尺把長的竹桿筒,木柴火熄了時用它來吹燃,這是一種古老而別具風(fēng)味的煎茶方式叫“燉茶”。
燉茶的水壺,外黑里香。在泡茶之前,先點好茶釀,茶桌上放著幾道腌制的醬菜,客人來了再把碗茶沏滿。串門吃茶的阿婆總要隨身帶些活計。在商榻,阿婆們吃茶做蝦籠是一大特色,她們不太講究茶葉的賤貴之分,禮輕情意重,對一碗碗泡得釅釅的茶,鄉(xiāng)親們是不會嫌它苦澀的。香噴噴的釅茶,回味起來更津津有味……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大瓢貯月歸春翁,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fēng)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這是北宋文學(xué)家蘇東坡的一首著名的《汲江煎茶》。
關(guān)于“阿婆茶”的來歷眾說紛紜,有關(guān)它的故事及傳說耐人尋味。
明清年代,商榻有不少人家相繼臨江臨湖而住,在莊外江岸開出一座座“茶莊”,江上停歇的漁舟商船有之,開水上茶店的人家生意紅火,傳為佳話。忽然想起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情景了:“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故不少老人說,商榻的吃茶有淵源的歷史。至于“阿婆茶”這一吃茶形式,它是從遠古承襲下來的一種民間“茶道”。
追溯中國人的喝茶,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茶的古體字為“荼”,《神農(nóng)食經(jīng)》有記載:“苦荼久服,令人悅志。”唐末宋初,江南地方飲茶成風(fēng),名門貴族出現(xiàn)“門茶”、“茗戲”,以茶論藝極是風(fēng)雅有趣。到了元代年間,北方禪教盛行,修禪道家乃至尋常百姓提倡以茶提神,喝茶之風(fēng)比屋皆是。
在商榻有不少人家,至今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