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學習地理,對阿富汗唯一的記憶是一個完全的內陸國家,土地貧瘠且多山,物質資源極其匱乏,唯一的特產就是紫羔羊皮。當我來到美國之后,看見眾多的阿富汗餐館著實吃了一驚,想不到阿富汗菜在美國還這么受歡迎啊!不但自成一體,還走的都是高端路線呢!賣得比咱們以美食老祖宗自居的中餐還貴啊!
第一次吃阿富汗菜,是剛畢業找工作那時。一個公司給了我午餐面試,告訴我要去一家很好的餐館吃飯,等到了以后才發現是家阿富汗餐館,我百思不解,只聽說中餐、法國菜有名,從來沒聽說過阿富汗菜也算是一個菜系啊!況且我印象中,阿富汗是個貧窮落后的地方,能有什么美食可言呢!到了之后,拿起菜單,什么也看不懂,看看周圍人盤子里的菜,依樣畫葫蘆地點了烤羊肉串套餐。菜上來了,盤子里放了一些香米炒飯(Basmati),還有一些蔬菜沙拉,只是在切好的生菜上撒些檸檬汁,而羊肉串可不像在北京賣的那樣小巧,一口一塊,瞬間就可以解決十幾串,而是粗粗的鐵釬子上穿了幾塊大大的、切得四四方方的羊肉塊,上面只是撒了一些鹽、孜然和蒜粉。咬一口嘗嘗,味道還真不錯,羊肉烤得外焦里嫩,咸淡適宜,難怪老美都喜歡呢!
第二次吃阿富汗菜是結婚以后。有一次,老公的公司研發出了一個新產品,為了慶賀一番,公司撥了一大筆錢,到外面館子里好好吃一頓。據說規格是一個人28美元。于是公司里有些人就提議吃阿富汗菜,從不吃羊肉的老公跟著大伙一起點了羊腿肉抓飯,菜端到眼前,還是咽不下那帶著膻氣的羊肉,只好打包回來給我吃。我打開外買盒一看,這不跟新疆羊肉抓飯差不多嗎?也是羊肉混著米飯、胡蘿卜和葡萄干。那羊腿肉烤得又嫩又香,一點也不干,我不禁感嘆老公沒有口福了。
兩次的經驗讓我對這個戰亂中的國家的美食開始感興趣起來。說起來,我所居住的硅谷還真是和阿富汗有著不解之緣。位于舊金山東灣的佛利蒙市(也是加州硅谷的一部分),最近剛跟喀布爾市結成姐妹市。當地住著1萬名左右的阿富汗移民,聚居在號稱“小喀布爾”地區,那里有阿富汗人自己的教堂、餐館、診所、市場、加油站等民生設施,活像我們海外華人聚居的中國城。
最近,硅谷的一個生于阿富汗喀布爾的醫生卡勒德·胡仡尼(Khaled Hosseini)出版了一本有關阿富汗的暢銷小說《追風箏的孩子》。在書中,作者描述了出身貴族的男主角阿米爾(這總讓我想起中國的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在1975年阿富汗發生流血政變后,從一個富家少爺變成難民,他和父親輾轉逃離阿富汗來到美國,父親辛苦工作,供他讀完醫學院,成為一名醫生,在美國過著美滿的生活。一通來自長輩的電話,讓他又回到了被塔利班政權破壞得殘破不堪的祖國。這趟返鄉之旅不但讓阿米爾見識了塔利班政權的暴行,更讓他得知自己家中的一些秘密。 原來,阿米爾的幼年玩伴,經常和自己一起放風箏的仆人家的兒子哈山竟是父親的私生子,他已在戰亂中被屠殺,留下一個孤兒。經過千辛萬苦,阿米爾終于找到哈山的兒子,把他收養帶回美國。
雖然情節十分動人,但由于作者本身不是職業作家,文筆讓人不敢恭維,太過平鋪直述,花了大量篇幅寫這三四十年的阿富汗國情,簡直就像新聞報道。不過正因為這種介紹資料一般的寫法,也讓我們對阿富汗的美食有了全面的了解。
如書中提到的阿米爾的三餐飲食,前菜Kaddo是用糖煮的小南瓜切片后鋪上肉醬,配上蒜味優酪乳以及葵花籽油。南瓜顏色艷紅,咸香甜軟,加上蒜味的辛香,實在是非常獨特。還有Bolanee Kachalou是把馬鈴薯打成泥塊,然后調上香料和辣汁,兩面煎黃熟透后,沾上酸奶,聞起來很香。主菜是阿富汗菜系最著名的烤肉串Shish Kabab,烤肉串的用料是腌浸過調料的雞肉、羊肉和牛肉等,搭配上青辣椒、洋蔥以及粗米飯。而作者最喜愛的則是卡布里(Qabuli),一種糙米配羊肉,上頭加上葡萄干和紅蘿卜絲的菜。還有些菜近似印度菜,愛用咖喱,濃香撲鼻,如雞肉咖喱配馕。由于阿富汗和新疆接壤,很多食物都非常類似,除了手抓飯外,阿富汗的烤南餅和新疆的烤馕也很像,也是用油、鹽混合面粉烤制的面餅,不過它的面粉筋度更強韌,更有咬頭。飯后甜點則有撒滿開心果仁的玫瑰香露冰淇淋和把酸奶、薄荷、黃瓜一起打成汁的阿富汗飲料Dough,還有Baklawa,它是一種用糖、香料、杏仁、開心果和其他堅果夾層的多層次酥皮點心,通常烤好后會用蜂蜜浸潤再撒上橘紅色的香料,里面有孜然、肉桂等,香甜酥脆,口感細膩。
讀完書,也仿佛對阿富汗美食來了一趟知性之旅。我常常想,胡賽尼的書暢銷和阿富汗菜的流行,是否因為書中的故事讓美國人得到替代性的贖罪解脫,而故事的結局是美國夢的實現,這也讓美國讀者頗感自我陶醉吧。阿富汗菜在本國的命運和在美國的命運不就像書中的兩位主人公——幸運的來到美國的阿米爾和不幸的留在阿富汗的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