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酒店里的晚餐之后,朋友買了一條愛吃的紅燒魚裝盒帶回去。走到半路上,突然被一個孩子擋道,孩子大約七八歲,穿一件白色的短袖襯衫,深色短褲,大聲喊道:“叔叔,我找不到媽媽,還沒有吃飯,肚子餓死了。”朋友即刻停了下來,路燈下,他也看不清孩子的臉,順手就把食品盒遞給他,一邊說:“盒子里只有魚,叔叔沒有飯,你拿去吃吧。”
事后,他跟我談起這件事,覺得有點奇怪。他說:“其實我可以給他幾塊錢,讓他去買飯吃。這魚可比飯貴多了,也不是孩子要求的,我怎么就莫名其妙地送給他了呢?魚里刺很多,也不知道他會不會吃?”
我也答不上來。對于乞討者,我們有時給幾個銅板,有時視而不見,有時甚至討厭和鄙視。有人以為,乞討有真假,看上去逼真,就容易動心。也許很多人確實是以理性來判斷真假的,以為靠理性才能拯救“不幸”者。其實,良心和善心并不能解釋我們在不同場合的不同反應和行為。理性并不包含同情,看上去很真實的乞丐也可能是裝出來的。理性推斷的結果,很可能是見死不救,因為一個善舉只能救人一時,即便你給了他這頓飯,下一頓又在哪里?如果你永無止境地貢獻出去,即便自己傾家蕩產,變成他們中的一員, 也終止不了貧窮和弱者。
我的朋友肯定不在理性范圍之內。靠理性的話,他應該從口袋里掏錢出來,而不是把特地為自己購買的紅燒魚送出去。可見在乞討者面前,他處于另外一種狀態,這種狀態并不屬于我們自己,而被另外一種力量推動著。沒有前提,不顧后果,就發生在這么一瞬間。
我聯想到自己在張家界爬山時,也發生過這種狀態。坐“轎子”前,與轎夫討價還價,砍掉一半。但是,“坐”完三百多米陡立的山路以后,我自動地按原價付錢,還把自己帶著的凈水硬果都拿出來讓民工喝了吃了。明明是說好了的價錢,為什么不忍心接受?如果大家都像我這樣,做生意不就亂套了嗎?
這件事我也琢磨了不少時間。我覺得,當我們把自己歸入主動方、拯救方時,這種現象確實無法解釋。但是,如果換一下位置,與其說,是可憐民工的勞累,不如說,我們自己需要拯救。與我的朋友把魚送出去一樣,是我們自己的愧疚之心和軟弱之情在“不幸”的人們面前節節敗退。給魚也罷,給錢也罷,都不是為了他人,而是為了我們自己。這樣想,是否更真實一點?